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吴文倩)7月28日,华中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创客义教暑期实践队第二次前往洪山区北港青少年空间开展第24天的社区义教活动。该活动由华中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三四三”机器人文化科技公司和华中师范大学机器人协会联合开展。由“三四三”公司王诗情担任今日课程的主讲老师,实践队队员吴文倩、余卓立、宋宁宁担任助教。活动开办至今已进行了四种不同主题的机器人编程课教学的实践。

本次课程以3D打印笔为主题,如以往其他机器人编程课一样,主讲老师首先进行了情景引入,充分吸引学生兴趣,并在问答互动中让学生了解机器人编程的一些基础知识。在介绍完理论知识后,老师便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其动手实践。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机器人编程。同时,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在实践环节中进行小组比拼,在合作中实现效率最大化。助教老师协助主讲老师维持课堂秩序,当学生遇到例如不知如何使用打印笔、材料不够等问题时,积极上前给予帮助,并鼓励碰到挫折的学生再次尝试。在今天的课程中,大多数学生通过积极合作与询问探讨,成功运用3D打印笔绘制出了“眼镜”。

截止今日,创客义教活动已在20多个社区开展了不同类型的机器人编程课,包括3D打印笔绘制眼镜、磁力片拼搭模型、拼搭手摇小风扇机器人、搭建后轮驱动车四种课程。这些课程旨在激发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够在玩游戏一样的体验中接触到机器人编程的基本概念,培养他们的空间感、团队协作能力和动手能力,丰富这些暑期托管于社区的学生们的假期生活。
许多上第二次课的学生都表现出比第一次更高涨的热情,在看到老师们进教室后,他们兴奋地说道:“太好了,又能上机器人编程课了!”,“我最喜欢机器人编程课了!” 实践队员们也在一次次活动中不断积累经验,在处理学生遇到的问题方面变得更加游刃有余,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随着活动的进行,课程内容也在进行不断地改善,从而能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让更多学生体会机器人编程的魅力。

活动仍在继续进行着,从一开始的忐忑不安到如今的从容自信,实践队员在实践中不断成长。队员余卓立说道:“无论是哪一种课程,无论这个课程上了多少次,每一次去都能看见孩子们创造出不同的惊喜,这也带给我们无穷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