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孙龚泽 谭欣 罗君怡)8月2日晚,为了感悟革命先辈的家国情怀,学习百年党史,历史文化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润物细无声小组于腾讯会议线上平台开展了以“篇篇家书寄真情,颗颗红心只向党”为主题的党课学习。本次党课由组长孙龚泽主讲,组员谭欣、罗君怡共同参与,通过讲解革命烈士的家书,在浓浓深情中回顾百年党史。
由于疫情原因,实践团队采用线上的方式开展实践。团队成员通过阅读红色书籍、互联网查找党史资料等途径进行搜索,挑选出了蕴含着满满的情谊的家书。团队选取了革命烈士卢德铭以及戍边战士王焯冉的家书,探寻百年党史,感受革命先辈家书中蕴含的浓浓家国情怀。

课程伊始,孙龚泽对小组进行的“你是否写过家书”小调研进行了总结,通过调研了解到大约有四分之一的学生依旧会选择写家书,这体现出在通信工具发达的今天,家书作为一种通信手段,依旧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书中包含着浓浓的家庭亲情,是抚慰人们心中孤寂的一剂良药,尤其对于那些舍小家为大家的战士,更是意义非凡。

孙龚泽先用深情的语调朗读了革命烈士卢德铭的家书。为了掩护部队撤退,卢德铭英勇牺牲,年仅22岁。卢德铭的家书,见证着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向听者传达了这位在秋收起义中牺牲的烈士的铁血柔情,“不寄家书”和“不要来信”等隐忍的话语让听者无不动容。卢德铭的革命事迹,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孙龚泽随之朗读了第二位烈士王焯冉的家书,字字恳切,句句入心。他在执行任务前,写下了一封家信,“爸妈,儿子不孝,可能没法给你们养老送终了。如果有来生,我一定还给你们当儿子,好好报答你们······”,这份催人泪下的家书,传达了他在生死关头对亲人无尽的牵挂和来世报答父母的美好愿望。
情到深处,有感而发,孙龚泽向听者朗读了他给在军营里的哥哥写的家书,介绍了这位军医从军报国的故事。为了纪念这些为人民服务的战士,孙龚泽最后放映了小组成员改编创作的歌曲《一生无悔》,为本次党课拉下了帷幕。

课程结束后, 组员谭欣表示:“在这次党课录制活动中,我们根据这些‘最可爱的人’的经历,填词改编歌曲《一生无悔》,并通过互联网搜集资料自制视频短片。在这过程中,我们从各个战士饱含家国情怀的家书中深刻体会到了党前进道路的艰辛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也更加坚定了我们感恩党、信任党、跟党走的信念。”
没有人生而英勇,却可以选择无畏。这些家书里,有向父母陈述亲情的真切话语,也有探讨时事的间接语句,无一不诚恳,无一不坚定。那样艰苦奋斗,深处危险的革命时代或许已经过去,但是那段峥嵘岁月里的温情和坎坷却给了人们彼此扶持,矢志报国的力量。家书虽薄,情感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