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寻访石板街青葱竹影 擦亮羊楼洞非遗名片

时间:2021-08-15 20:21    来源:信息管理学院    作者:李昌柔    点击:
为探索荆楚文化发展脉络,助力非遗文化活态传承,华中师范大学乡聚荆楚实践队于赤壁市赵李桥镇羊楼洞村石板街进行实地调研活动。8月11日,实践队队员们前往晏氏竹艺馆,欣赏竹艺制品,了解竹艺制作过程与发展现状,采访传承人晏华堂师傅,并一同探讨羊楼洞竹艺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活态传承。


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李昌柔)为探索荆楚文化发展脉络,助力非遗文化活态传承,华中师范大学乡聚荆楚实践队于赤壁市赵李桥镇羊楼洞村石板街进行实地调研活动。8月11日,实践队队员们前往晏氏竹艺馆,欣赏竹艺制品,了解竹艺制作过程与发展现状,采访传承人晏华堂师傅,并一同探讨羊楼洞竹艺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活态传承。



竹编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枝条篮筐。竹子干脆利落,开裂性强,富有弹性和韧性,而且能编易织,坚固耐用,在器皿沿革中始终是编织的重要材料,还与漆器等工艺结合起来,创制了不少高档次的竹编器皿。



实践队队员首先参观了羊楼洞石板街中的晏氏竹艺馆,馆内竹香阵阵,竹艺制品琳琅满目,用途也多种多样。供人安睡的竹床,便人休憩的竹椅,还有精巧的字画、对联、牌匾等。竹编的图案和造型在竹子的柔韧与纤细中不停地变化着,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



随后,实践队队员向竹艺传承人晏华堂师傅了解了竹艺的历史和发展现状。据晏师傅介绍,竹艺曾在当地蓬勃发展,制作讲究的竹艺制品,即使昂贵也常是供不应求。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日常生活器皿的材料多样化和制作成本降低,竹艺制品渐渐失去了市场竞争力,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因竹编技艺繁琐、讲究,难以被机器替代,年轻人学习传承意愿不强,竹艺传承现状窘迫。



谈及当地政府对非遗传承的支持,晏师傅表达了深深的谢意。晏师傅正是在政府部门的号召和鼓励之下来到石板街开起竹艺馆的,相关部门还出资帮助晏师傅装修了店铺。政府牵头的茶博会为石板街吸引了不少客人,也让晏师傅的竹编手艺被更多人所了解、欣赏。政府还特地为手艺人们建立了微信群,及时了解手艺传承情况,并开设了相关的培训班。



最后,实践队队员们和晏师傅一起探讨非遗的活态传承,展望非遗的未来发展。晏师傅表示,目前竹艺制品虽然逐渐退出了日常用品的舞台,但作为高档工艺品,仍在礼仪用品和节庆礼品方面有较稳定的需求,市场较为可观。晏师傅也坚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使竹编技艺越来越有趣。他表示,年轻人能对非遗活态传承提供更新潮的创意,也能对非遗传承活动进行更系统的组织,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加入非遗传承的队伍。



竹艺,于经纬交织与纵横交错中诠释着美的法则。既可遮风避雨,又能缀饰雅居。竹艺的柔韧之美,劲节之持,在艺人虔诚的手法中,诠释出竹风雅韵。在此次竹艺制品馆实地调研之旅中,实践队了解竹艺制品的发展前景和面临问题,将结合学科专业知识和互联网时代发展特点,助力竹艺活态传承,期待崭新有趣的竹艺作品缓缓冒尖。


编辑:罗宇恒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华大青年微信
华大青年b站

版权所有:共青团华中师范大学委员会 邮政编码:430079
 E-mail:ccnutw@qq.com  联系电话:027-67867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