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冷阳)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助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响应开展“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华中师范大学乡聚荆楚实践队走访赤壁市赵李桥镇羊楼洞村,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活动。7月13日,队员冷阳对羊楼洞村竹雕文创店主进行了相关采访。
羊楼洞村地处三国古战场赤壁市,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历来为相邻湘鄂两省重要的商品集散地。该村境内山林资源丰富,也因此孕育出了历史悠久且精美的竹艺文化。乡聚荆楚团队希望通过此次访谈,了解竹雕的市场与需求,更好的助力当地竹雕技艺发展。
在采访中,冷阳首先询问了文创店主有关政府等机构对竹雕技艺的传承有没有支持的问题。在实践队员的事先了解中,政府会对非遗手艺人提供房租全免的优惠政策,还会有一些热心企业免费装修店铺。店主向实践队员介绍道,政府也对他们给予了一定支持,但是像他们这种厂家直销的线下店铺,更多的还是靠厂家来统筹组织。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政府对非遗技艺的传承比较重视,但是目前来看阻碍还有很多。

店主还向实践队员介绍了自己的店铺。店铺里既有手工制作的小型竹艺,也有使用机器雕刻的竹笺竹筒。店主提到了竹雕产品的销售情况,在他看来本地人对于竹雕产品的需求较少,而外地人的需求相对较多。整个店铺的收入主要依靠游客购买商品,因此在节假日客流量大的时候销量较高。店主也在网上开设了网店,销量总体较为可观。店主表示,目前店里的主要产品是机器或者半机器制作,比人工制作的成本要低,有一定的价格优势。店铺里产品主要以姓氏文化为主题,但是有所不利的是南方在姓氏方面的文化氛围不如北方浓厚。
为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规范化,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并制定“国家+省+市+县”共4级保护体系,要求各地方和各有关部门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从实践队员的实践调研中可以看出,羊楼洞村贯彻了中央国务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针,切实地为手工艺人着想,很好地保留了当地竹艺的特色。

竹艺产业作为羊楼洞村的特色产业,既是国家传承已久的优秀技艺,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近年来,羊楼洞村坚持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创新的任务要求,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关系,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促进非遗可持续和创新性发展。想要达成非遗可持续的目标,政府与非遗手艺人还需在非遗传承上多下功夫。非遗产业需要更多的年轻人,促进非遗产业与当代社会接轨,让非遗产业“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