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王一好 戴欣妍 宋茂玲)为深入了解青砖茶历史,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魅力,寻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电商直播相结合的新途径,7月18日至19日,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追光实践队前往中国青砖茶博物馆与湖北省赵李桥茶厂进行调研,探寻赤壁青砖茶的前世今生。
18日,追光实践队全体志愿者走进中国青砖茶博物馆。讲解员简要介绍了青砖茶叶与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她指出,赤壁青砖茶历史悠久,起于汉晋,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属六大茶系中的黑茶种类。青砖茶以其物美价廉及降血脂、降血糖、助消化的功效受到广大北方少数民族的喜爱,形成“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盛况。

青砖茶万里茶道由赤壁市羊楼洞村出发,顺着青石铺设而成的石板街,劳动人民们用“鸡公车”将青砖茶运至汉口、襄阳,一路北上,输往今蒙古、俄罗斯等地区,形成了继丝绸之路后,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茶叶之路。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全体志愿者踏上了博物馆内仿制的青砖茶万里茶道。看脚下的石板,古代“鸡公车”运茶压成的凹槽清晰可见。志愿者李晨表示:“从石板的凹槽和裂缝中,我仿佛能看到当时的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与青砖茶叶市场的繁荣喧闹。”
赵李桥茶厂前身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的“中国茶叶公司羊楼洞砖茶厂”,经过不断的变革,于2008年正式更名为“湖北省赵李桥茶厂有限责任公司”。茶厂以“川”字为代表,正不断探索产品研发创新,赋予古老的“川”字牌青砖茶、“火车头”、“牌坊”牌米砖茶以更多现代气息与时尚元素。追光实践队于19日走进赵李桥茶厂,在总经理助理孙海花的带领下进一步探索青砖茶的历史和制作工艺,了解其在现代社会的发展状况。

赵李桥茶厂内,陈列的古代制茶工具和用茶器具吸引了全体志愿者的注意。设计巧妙的制茶工具与图案精美的创意茶砖将大家带进了茶厂的历史画卷中。孙海花向志愿者们解释了“川”字茶的由来。“川”与商人的家族字辈排名相关,有着“川流不息”的美好寓意。在观赏厂内摆置的各个历史时期的茶砖时,孙海花介绍,砖茶的制作工艺繁琐,从采摘到成品需要经历杀青、渥堆、蒸制、压制、烘焙等近100道工艺程序,有了复杂严谨的制茶流程,方才能飘出浓郁纯正的青砖茶香。
了解完青砖茶的“前世”后,追光实践队志愿者们与茶厂电商部经理舒超进行面对面谈话,继续探索其发展现状与未来机遇。
谈及电商背景下青砖茶的销售方式,舒超表示,目前,茶厂已在淘宝与天猫超市开设店铺,面向国内销售青砖茶与米砖茶。同时,在传统销售渠道上,公司采取与经销商合作等形式,向国内外客户展销商品、定制文创。对于直播带货新形势下的电商发展,舒超回顾了与湖北省政府合作推广青砖茶的尝试经历。直播方面,茶厂并不追求销售的突破,而是希望借助直播,向更多人介绍青砖茶的历史与文化。

访谈间,舒超就“电子商务”这一新兴学科的课程设置与发展前景与志愿者们展开讨论。志愿者吴宇佳结合专业知识表示,当前,信息管理学院为学生开设管理学、经济学、信息技术等基本理论,助力培养电子商务领域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舒超肯定了电子商务作为学科的必要性,并鼓励全体志愿者运用专业知识、投身基层工作,推动电商持续向好发展。
调研最后,孙海花带领全体志愿者参观茶厂仓库,并对青砖茶的储存工艺进行讲解。今天的赵李桥茶厂,仓库面积超过一千平方米,茶产品总价值数千万元。作为一种文化符号,青砖茶正从赵李桥小镇出发,沿万里茶道走出国门,走进千家万户。2020年,蒙古国以特产羊向中国伸出援手。而湖北省政府选择的回礼,正是三万块青砖茶。羊来茶往,青砖茶已然成为国际友好交流的依托。

一部青砖茶的历史,也是一部民族团结、国家开放的历史。调研过程中,志愿者们通过实地走访、查阅档案等方式,真正将专业知识融入实践,了解当前电商运行情况、发展方向与人才需求。未来,他们也将面向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将调研成果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书写电商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