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程坤)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好红色资源的重要论述,积极响应党中央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号召,聚焦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探寻乡村振兴新引擎,6月28日至7月4日,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知行”社会实践队走访革命老区江西省赣州市大坑村、坳背村、潭头村,调研新时代“党建+乡村振兴”“红色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相关情况。
红色资源植根红色沃土,红色治理激活乡村振兴活力
6月28日,实践队一行到达大埠乡大坑村,深入开展乡村振兴与红色旅游产业发展调研。经过前期资料搜集,团队了解到,近年来,大坑村坚持党建引领,将红色基因和乡村治理进行深度融合,走出一条鲜明红色属性的乡村振兴之路,实现村容、村貌大变样,成为周边红色旅游、研学的打卡胜地。

实践队员在实地走访中向当地村干部及村民发放问卷,并进行深入访谈,以第一视角近距离观察“红色资源赋能乡村振兴”所带来的深刻变化。在调研中,村民表示,“红色旅游路线的开发,从村子里离开的人变少了,外面来的人变多了,我们的收入有了明显提高,生活环境也得到了改善”。
红色资源建强党建堡垒,红色引擎激发乡村振兴动能
6月30日,实践队一行走访了车溪乡坳背村,深入了解当地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推进“红色+乡村振兴”发展道路等相关情况。在段德彰将军后代段绍发的陪同讲解下,实践队成员详细了解了段德彰将军生平事迹,学习其家族崇尚节俭、秉公严明、为人民谋福的家规家风。随后,实践队成员与车溪乡坳背村村民、致富带头人、乡贤等展开座谈交流,同时向村民发放问卷,调研了“红色+乡村振兴”相关情况。

红色足迹赋能发展征程,红色文化滋润乡村振兴血脉
6月30日至7月4日,实践队成员通过线下实地调研、线上批量访谈的形式,对习近平总书记去过的“宝藏乡村”、中组部第三批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潭头村进行探访。实践队员在村支书带领下,第一站前往“网红打卡点”——退伍老党员孙观发家中。孙观发向实践队员生动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自己家中的情景,并介绍了潭头村乡村振兴的发展脉络。

除了农业发展,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优质的生活服务设施也吸引着实践队员的注意。近年来,潭头村聚焦红色名村建设,通过开办旅游公司,开发富硒餐饮、乡村民宿、特色农产品、红色研学、休闲采摘、农事体验等特色旅游项目,实现农业、文化、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通过本次调研,实践队员们立足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相关理论知识,将理论充分转化为实践,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共进,为红色资源的挖掘、红色基因的传承以及红色文化的弘扬“添柴”助力,为“红色资源赋能乡村振兴”模式的探索贡献青春力量。
审读人:潘广炜 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