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邂逅扎染 传承文化:华大学生会探寻传统扎染非遗工艺

时间:2023-07-23 16:31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学生会    作者:赖紫昀    点击:
7月19日,恽代英青年骨干研习团华中师范大学学生会分队(以下简称“实践队”)前往大理市周城村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期间,实践队参观璞真扎染博物馆,与国家级、州级白族扎染两位代表性传承人对话交流,沉浸式体验扎染工艺,感受非遗文化之美。


        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赖紫昀)7月19日,恽代英青年骨干研习团华中师范大学学生会分队(以下简称“实践队”)前往大理市周城村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期间,实践队参观璞真扎染博物馆,与国家级、州级白族扎染两位代表性传承人对话交流,沉浸式体验扎染工艺,感受非遗文化之美。



州级白族扎染代表性传承人段树坤带领全体队员参观璞真扎染博物馆。他从扎染的历史渊源、工艺过程及其传承与创新展开讲解。据悉,白族扎染技艺可追溯到两汉时期,在2006年白族扎染技艺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扎染工艺流程主要由制板蓝根、绘图、制版、印花、扎花、脱浆、染色、拆花等八个步骤构成。段树坤介绍,2014年大理璞真综艺染坊被命名为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017年此处被命名为大理传统工艺工作站大理基地。



紧接着,实践队队员跟随着国家级白族扎染代表性传承人段银开沉浸式体验扎染技艺。队员们先集体观看了扎染工艺教学视频,并在段银开与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挑选原材料,学习不同的扎染技巧,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扎染作品。所有参与体验的队员们都进行了合影。



校学生会分队队员多子旋表示,所谓“扎”,是在布料做好造型之后,用线细密地捆扎;所谓“染”,则是经过染缸浸泡揉搓,以及三次浸洗繁复的过程。一块素洁的布料,正是因为有了数十年如一日的技艺加持和一代代人的接续传承,才有了蓝与白价值的不断飞跃。最后拆开紧裹布料的线脚,才能看到在努力之下不一样的结果。每一份扎染都是惊喜,都是我们对于未知事物的探索,更是我们在传承与创新中所作出的努力。



传统扎染凝结了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勤劳与发展,表达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和传承关乎文化血脉赓续、文化战略全局和民族复兴伟业。校学生会分队队员通过学习和参与白族非遗扎染工艺,以实践体悟非遗文化,厚植文化自信,为非遗传承添加了最为亮丽的“青春”注脚。



从州级白族扎染代表性传承人段树坤先生的讲解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非遗”两个字的力量,“我们不是想要做出什么样能卖出多少钱、花哨的产品,我们只是想要探究这一千多种谱图背后的每一段扎染工艺历史,我想把它传承下去”。他坚定的目光使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动容。“非遗不仅仅是传统的、悠久的,更是大众的、有深度的。我们想做的也不仅仅是单纯地传承,还有结合时代的潮流,做出能被大家所接受的、热爱的扎染工艺品,这是我们一直以来的追求,做好守正,继续创新。”在亲手体验的过程中,国家级白族扎染代表性传承人段银开女士一直在对我们悉心指导,不断满足我们提出的天马行空的想法,一步一步教会我们如何做出一件优秀的扎染作品,衷心地感谢她。

——校学生会分队队员 肖杰



在两位传承人的指导与示范下,我从选布开始,一步步地扎花,再泡水、浸染、清洗、晾晒。整个过程是有些难度的,但正因为如此,我更感受到了手工艺人的智慧;同时,我也是快乐的,看着布料由洁白无瑕,到晕染出一朵朵精美的图案,我的自豪与喜悦油然而生,也领悟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校学生会分队队员 冯墨涵


审读人:陶力    杨颖佳


编辑:李艳伟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华大青年微信
华大青年b站

版权所有:共青团华中师范大学委员会 邮政编码:430079
 E-mail:ccnutw@qq.com  联系电话:027-67867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