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冯墨涵)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留下的丰富思想与生动实践,7月18日至19日,恽代英青年骨干研习团华中师范大学学生会分队全体成员在华中师范大学学生会指导老师杨颖佳的带领下,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足迹,前往云南大理古生村与洱海,感受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绿水青山,乡愁古生。7月18日下午,实践队队员在华中师范大学大理附属中学工会主席杨云发的带领下,前往古生村参观学习。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古生村,穿过村中街巷、驻足洱海之滨,留下殷殷嘱托。实践队员们沿着当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古生村留下的脚印,在杨云发的讲解下,实地参观古生村,了解古生村近年以来的村落保护、环境治理、绿色发展等工作。队员汪英姿说到:“古生村的治理保护发展之路,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体现,古生村定会越来越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画卷也定能越绘越美好。”

随后,实践队员们探访了乡愁小院。乡愁小院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而命名:“这里环境整洁,又保持着古朴形态,这样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记得住乡愁。”小院主人李德昌八年如一日地坚守,守好乡愁,也讲好乡村故事。古生村将乡愁记忆融入村规民约、民风民俗、生态保护、文化创新等方方面面,使乡愁文化与乡村生态相得益彰、世代传承。实践队队员们在古生村的实践中,加深对乡愁背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解,也更加领悟到,留得住青山绿水才能记得住乡愁。

大美洱海,生态蝶变。7月19日,实践队队员来到洱海,探究洱海保护治理成效。八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洱海湖畔留下“立此存照”的约定:“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实践队队员曾在华中师范大学西迁纪念馆了解到, 华中师范大学与大理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学校聚焦生态治理等重点领域,在洱海保护治理的基础科研、分析研判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为洱海保护、精准治理提供了重要支撑。如今,队员们欣赏到洱海优美的自然景观,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洱海生态环境的治理成果。实践队队员还在洱海立下环保誓言,进一步宣传保护洱海的重要性,使洱海治理保护理念更加深入人心。队员束智磊说道:“正是因为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才让洱海重新变得清澈,生态家园再次和谐。而洱海的保护需要每个人的参与,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去保护环境!”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通过本次实践,队员们在社会课堂中学思想、长才干、作贡献,了解了大理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做出的努力以及收获的成果,进一步增强了绿色发展的责任意识。未来,队员们将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切关怀和殷殷嘱托转化为奋进的动力,以实际行动为生态文明建设奉献青春力量。
审读人:陶力 杨颖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