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青春三下乡:探非遗豫韵 扬华彩新章

时间:2024-07-17 18:56    来源:人工智能教育学部    作者:李佳璐 谢锦文    点击:
2024年7月12日上午,人工智能教育学部“‘豫’见非遗,筑梦未来”河南队(以下简称“豫”见非遗河南队)成功抵达郑州站,以郑州为起点,开启团队探索河南非遗文化之旅。


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李佳璐 谢锦文) 2024年7月12日上午,人工智能教育学部“‘豫’见非遗,筑梦未来”河南队(以下简称“豫”见非遗河南队)成功抵达郑州站,以郑州为起点,开启团队探索河南非遗文化之旅。


非遗美学馆探秘:古韵今风交相辉,匠心独运焕新颜


“豫”见非遗河南队到达河南非遗美学馆,参观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成果展。河南非遗美学馆秉持“非遗生长”的设计理念,是集非遗展示、研究、创新、打卡为一体的美学空间。



实践队采访了非遗美学馆的馆长、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非遗研究部主任葛磊。他表示,此次开馆首展为“河南非遗创意成果展”,共分为创意装置、创意产品、郑州轻工业大学非遗研培计划成果展示三个部分。“创意装置”是国内知名艺术家和河南省非遗传承人的共同创意与创作,展出了“生长树”剪纸、“节气魔方”、“时空之愿”甲骨文等装置,成为该馆重要亮点和打卡点;“创意产品”主要展示非遗在助力乡村振兴、文旅融合方面的实践与探索,从汝瓷、钧瓷、唐三彩烧制技艺的精美文创到浚县泥咕咕、柘城泥塑创发的新泥塑,都体现了河南省传统工艺振兴的新时代成就。



循楼梯而下,非遗创意与当代信息科技在这里产生碰撞、焕发新生。在非遗美学馆的负一楼,实践队采访了郑州轻工业大学非遗项目组成员兼讲解员王星星。她就新时代非遗宣传谈了自己的看法。“非遗美学馆利用新媒体平台,如微信、抖音和小红书,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非遗传承和保护之中”,她还谈到,“未来,我们可以尝试更多全新的推广模式,激发市场潜力,打造文化传承、创新新热点。”



实践队还亲身体验了非遗美学馆内一系列非遗创意展示:从沉浸式的“永不落幕的马街书会”VR体验,到互动性极强的太极拳数字互动装置;从古老而神秘的凸版印刷技艺再现,到河南非遗青年IP形象的创新发布,每一处都彰显着非遗创意与数字技术融合方面的最新探索与成就。


博物馆里寻根魂:千年文物诉往昔,一脉相承传悠长


在郑州的炽热夏日里,“豫”见非遗河南实践队的成员们踏入了河南博物馆的大门,展开了一场追寻中原文化深厚底蕴的探索之行。作为此次郑州之旅的重要一站,河南博物馆以其丰富的藏品和宏伟的建筑,成为了团队了解非遗文化的关键窗口。



一踏入博物馆,他们仿佛穿越了时空的界限,每一件精心陈列的文物都散发着厚重的历史气息,静静地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从青铜器上繁复的纹饰,到陶瓷上细腻的彩绘,再到书画中流淌的笔墨风华,这些珍贵的展品无不彰显着中原文明的独特魅力和卓越成就。实践队队员不仅从中领略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卓越智慧,更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这些珍贵的文化瑰宝,见证了中原文明的兴衰更替,也承载了无数匠人的心血与智慧。实践队队员们认识到,非遗文化不仅是历史的遗产,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非遗传承者访谈录:面塑匠心承古训,俊采星驰续华章


在河南博物馆的探索之旅后,“豫”见非遗河南实践队有幸采访到了郑州面塑非遗传承人——路晓雅,一位来自河南大学河南戏剧艺术学院的年轻学子,同时也是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崔勇锐的得意门生。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她被崔勇锐的精美面塑作品深深吸引,从此踏上了学习面塑的道路。在她的工作室里,各式各样的面塑作品神态鲜活、栩栩如生,充分展示了郑州面塑作为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面塑,俗称捏面人,是以面粉、糯米粉、甘油等材料为原料,通过调色、捏、压、按、捻等手法,借助各种工具,将面团塑造而成得的艺术品。”路晓雅详细介绍了面塑的艺术特色,“它从最初的祭祀用品逐渐演变为人们手中的玩具,再到如今成为展示历史人物和传统文化的载体,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面塑、喜欢面塑,共同为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文化遗产贡献力量。”



在当今时代自媒体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路晓雅也有着自己的思考。她认为,借助抖音、小红书等热门社交平台,结合创意文化产品的形式推广面塑艺术,不仅能够拓宽面塑这一传统技艺的传播渠道,还能有效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年轻一代中的吸引力和认知度,促使更多年轻人接触并了解面塑的魅力。她希望面塑艺术能够与时俱进,以更加新颖、有趣的方式走进人们的视野,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河南非遗,美学凝汇。匠心独运,历史悠长。这一次探索河南非遗文化之旅,实践队不仅追寻着非遗瑰宝,更看到了创新之花在豫地绽放,文化之魂与他们同行,他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以此铸就新辉煌。


审读人:李娜 任嘉航 周平红



编辑:邱亚航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华大青年微信
华大青年b站

版权所有:共青团华中师范大学委员会 邮政编码:430079
 E-mail:ccnutw@qq.com  联系电话:027-67867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