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陈琦帆)为了更好地服务全省少年儿童,助力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创”中学,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智远同心科技馆队(以下简称科技馆队)于7月21日下午在湖北省科技馆开展了智趣拼搭特色课程,本次课程主题为“转向小车——万向节的妙用”,共有16位青少年参与课程,科技馆队成员陈采婷担任主讲人。
课程设计上,科技馆队与省科技馆紧密合作,精心策划,将模型探究作为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从基础模型探索逐步深入到复杂的转向小车拼搭实践,进行由点及面、由浅入深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
课程开始时,陈采婷抛出问题:“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是前轮还是后轮主要承担转向功能?”这一问题迅速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他们纷纷举手,积极发言,课堂氛围变得活跃而热烈。随后,陈采婷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汽车是如何通过转动方向盘实现转弯的?”从而自然引出了汽车内部的关键结构——万向节。

图1 陈采婷展示转向小车
考虑到万向节的机械结构对于8-10岁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陈采婷巧妙地将万向节比喻为人体胳膊的关节,并指导学生用万向节零件拼搭简单的传向结构,让学生在体验中认识到万向节在转向中的妙用。
课程进入关键环节,陈采婷为同学们简单介绍了小威奇套装中的积木用法和拼搭任务。接着,同学们按照助教老师发放的指导手册拼搭小车,尝试使用万向节和齿条结构实现小车转向的功能。

图2 陈采婷协助学生拼搭
在展示作品阶段,同学们基本都完成转向小车的拼搭,展现了出色的动手能力,部分同学还能够自主为小车添加“机翼”,增强小车的美观性和功能性。陈采婷也鼓励同学们在生活中多观察万向节的应用,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科学、发现乐趣。

图3 学生展示添加“机翼”的转向小车
转向小车在孩子们灵巧的手中逐一成形,不仅展现了他们对科学探索的热情与创造力,更深刻体现了“智趣拼搭”课程背后所蕴含的深远意义——在每一次动手实践中,青少年们不仅学会了知识的应用,更在“做”、“玩”、“创”的过程中,激发了对科学的无限好奇与向往。
展望未来,科技馆队将继续携手省科技馆,不断创新教育模式,为青少年提供更多元化、更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平台,让科学之光照亮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之路。
审读人:李娜 任嘉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