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赖文睿)为体悟习近平文化思想在闽的生动实践,7月24日至7月27日,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闽风福韵实践团队(以下简称实践队)赴福州市三坊七巷、朱紫坊开展以“历史文化街区地方性保护与活化利用路径研究”为题的深度田野调查,基于跨学科视角探究三坊七巷、朱紫坊名人故居的地域性文化特色内涵,了解目前以三坊七巷为主的福州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现状,并提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保护与活化利用路径。

实践队在三坊七巷合影
在与多名游客的访谈中,实践队成员了解到三坊七巷在重新调整规划后,街道更加干净、主街的店铺更有秩序、更有特色,老街的味道和古朴的样式也没有发生大的变动。无论是第一次前来游玩的游客还是回头客,对于三坊七巷的街区布局合理度、街区的保护利用等方面均为正向反馈。

实践队成员与游客访谈
除了与游客交流,实践队成员还深入坊巷同商户交谈。在访谈过程中,“以旧修旧”、“古色古香的氛围”、“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拥有完善和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商业转化”等关键词频繁出现,这使实践队成员意识到这些商户对三坊七巷有着较强的街区认同感以及对旅游目的地氛围的文化感知共识。

实践队成员与商户访谈
在前期针对三坊七巷、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活化利用进行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基础上,实践队成员通过此次“访谈+参与式”田野调查,对福州市鼓楼区历史文化名城管理委员会在三坊七巷、朱紫坊开展的保护与活化利用现有措施有了基本认知。此外,实践队成员还在访谈中发现游客和商户共同提出的“主街外的坊巷缺少具体的导览信息,容易使游客兴趣缺缺、让人错过比主街更精彩的名人故居”、“三坊七巷目前没有举办一些具有互动性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活动”等问题,这使实践队成员结合自身专业背景知识,思考要如何通过利用空间、活化空间,让三坊七巷在满足游客的文旅需求的同时,也为当地人提供更具参与性的文化服务,让不同群体都能在日常生活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名人文化的熏陶,让文化遗产保护实现常态化,让地域文化在空间中动起来、活起来、火起来。

实践队成员与受访者合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三坊七巷、朱紫坊作为福州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代表,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基因。在此次田野调查中,实践队成员体悟到在文旅融合背景下,保护和利用三坊七巷、朱紫坊的名人故居,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还是增强当地人文化认同的重要手段。实践队将把此次田野调查作为深入学习、展开研究的契机,在“有机更新”的理论基础上对研究区域内的历史建筑(名人故居)及文保单位周边环境提出保护与更新设计的路径策略,在动态的实践过程中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融会贯通至田野调查研究的全方位、全过程、全环节。
审读人:连海江 秦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