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青访谈

校管乐团:九年浮沉,见证“U”型成长

时间:2015-10-16 15:46    来源:华大青年网    作者:周晨    点击:
行走在满是故事的桂子山,偶尔不经意的一瞥,便可能触及另一个世界。在你匆忙的脚步声中,在你漫不经心的视线里,一些故事正悄然发生着……
  
  行走在满是故事的桂子山,偶尔不经意的一瞥,便可能触及另一个世界。在你匆忙的脚步声中,在你漫不经心的视线里,一些故事正悄然发生着。


  也许很少有人会注意到,在大服二楼大厅靠里处的一扇乳白色铁门,更少有人去探究门里面的世界。事实上,那扇门,通向一个音乐世界,属于热爱管乐的华师学子的小小世界。


  这间管乐团练习室于08年修建完成,练习室四周的隔音墙令它成为一个独立的王国。三十多把黑色谱架泛着金属的光泽,几张早些年音乐会演奏的照片挂在墙壁上,大小形状各异的乐器盒子堆在房间的一角。每周六早上是管乐团的排练时间,在专属练习室里,长笛清越,黑管浑厚,指挥者左提右点,这间屋子便生动了起来。



辉煌:300人中的20名

  2007年7月,刚刚成立的管乐团面向全校招新。第一批报名的学生人数达300多名,经过层层选拔,最终留下的的团员只有20人左右。招新后不久乐团就开始了第一次暑假集训。


  那时,管乐团还没有专用的练习室,团员们白天挤在老团委最里面的那间小屋子里练习曲目,有时候屋子空间不够,露天电影场又或者老团委内部公厕边上的小空地也成了团员吹笛拉管的去处。晚上,他们就在七号楼一间最普通不过的教室里学习乐理知识。华师宿舍那时没有安装空调,扛不住“火炉”武汉热浪攻势的团员们每到晚上就抱着凉席被子去大服集体纳凉,一来免受蒸桑拿之苦,二来夏夜漫谈也别有一番趣味。


  虽然成立初期没有像样的练习室,没有抵御酷暑的神器,但乐团团员还是在一遍又一遍的演奏下走过了这20来天。在当时的乐团指挥——邱耿华老师的心目中,这是一群既肯吃苦又有着强烈荣誉感的孩子。


  谈到成立之初的那段光景,老师和团员们不约而同用上了“辉煌”二字。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和校运会开幕式的国歌伴奏、第十六届科学文化节闭幕式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文艺晚会开场节目、12年的新年音乐会……从大大小小的活动和专场演出中不难看出管乐团堪称荣耀的过往,早期乐团团员全身心投入的热情与坚持更是为这段时光添了一份少年人独有的青春意气。


低迷:陪伴即是一种感动

  世间万事皆历浮沉,管乐团也不例外。在经历了最初几年顺风顺水的发展后,管乐团的光芒似乎变得暗淡了。2013年的招新工作不尽如人意,招进的新人不到20名,最后选择退出的将近一半。有经验的乐手大多毕业或升入大四面临找工作的问题,具备上场演出能力的人寥寥无几,乐器也处于需要维护的状态。管乐团面临巨大困难。


  没有人员,没有乐器,就没有作品。没有满意的作品,就不会去演出,因为“不能在乐团处于低迷时还去砸它的招牌”。


  最难熬的那段时期,乐团里只有一位低音部的乐器老师,却要分管所有声部。乐器维修更是令人头疼。因为技术不够纯熟的学生使用后,乐器的损耗程度往往较大,需要翻修。却因资金限制,往往是两三个月一小修,一年一大修,在这段时间里,有的团员在学习基本演奏技巧的同时,还不得不用需要维修的乐器来练习,用现任指挥燕冲的话来说:“这简直是‘劳兵扛烂枪’,太惨了。”


  “都是零基础,为什么不去民乐团、舞蹈队或者主持队学习,为什么要来你这里?”在管乐团招新过程中,曾有人这样发问。在沉寂的那两年,很少有人听说过校管乐团这个曾经辉煌的名字,也有曾经属于这个团队却最终选择离开的人。燕冲也无奈地说到:“作为一个指挥,我感触很深。第一,没有乐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第二,经历过一段低迷的时间后,会产生物是人非、人走茶凉的感觉。事实上,管乐团处于这样一个低迷的状态,离开的人认为相比他们经营的别的事情,这儿没有那么重要,这无可厚非。”


  处在发展的低谷时期,有人选择离开,也有人选择守候。尽管没有演出,管乐团的日常练习也没有停滞,每周排练两次,大多在周二、周四或周五的晚上,当遇上晚课,便等下课后在大服排练一个小时。管乐团前任负责人王敏娟在排练完后总会默默地把谱架和椅子归位,乐谱排印、物品整理也由她来负责,在她心中,管乐团给了很多像她一样热爱西洋管乐的孩子一次施展的机会,是值得她珍惜和付出的地方。


  低迷时期,总有一些人还在坚持,对他们来说,相互陪伴就是最大的感动。


成长:寒冬渐暖 低谷攀缘

  管乐团历经辉煌与落寞,个中滋味只有自己能够体会。然而管乐团并未在沉默中销声匿迹,反而偏安一隅,静静发声。或许真如指挥燕冲所说:厚积而薄发。


  2014年以来,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纪念晚会上的《中国军魂》、11级法学院毕业晚会《The Lord Of The Rings》、五四表彰大会的团歌伴奏、Spring音乐节……这个曾经“失联”的乐团又回到了华师学子的视野中。


  如今,管乐团常驻团员共25人,校团委拨款购买了新乐器。他们还与音乐学院筹办阳光爱乐管乐团,今年九月管乐团并入艺术团,得到统一的管理和资源调配。


  谈到管乐团的转折,燕冲心怀感激:“没有成果就没有关注,就没有资金人员,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当管乐团处于低谷时,是他们愿意拉我们一把。”燕冲口中的他们,是校团委的领导与老师们。


  音乐学院的加盟也让乐团逐渐向好的方向发展,去年由音乐学院院长孙逊和外聘教师律德牵头的阳光爱乐管乐团成立,在原则上要求学管乐的音院学生全部参加。有一定基础的音院学生在不同声部可以起到带动作用,既是团员,又是老师。


  除此之外,管乐团内部总结了以往经验,针对西洋管乐入门难这一特点采取了注重教学的方式,以避免团员轻言放弃。虽然排练只是一周一次,但每天晚上会安排不同声部进行学习,比如周一周三木管,周二周四铜管,保证一周两节专业课。在打好基础之后,排练演出能够更顺畅地进行。管乐团还有一项规定,如果排练迟到,指挥罚20元,团员罚10元,罚款不带出练习室的门。“大钱就用来买乐器、做宣传,这些小钱就在冬天给团员买点热饮、早餐之类。”


  寒冬终会渐暖,低谷亦能攀缘。外界的助力融化了冰封的乐器,管乐团内部的改变奏响了蒙尘的乐章。


  荏苒岁月,九载浮沉。从2007年到如今,从最初的风光到而后的低迷,管乐团尝过才华惊艳和梦想搁浅的滋味,那些或阴或晴的日子,那些有悲有喜的时光,就如同桂子山头那时圆时缺的月亮,安静地挂在管乐人的心头。 (文\周晨 摄影\苗昕伟


编辑:张倩虹







编辑: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华大青年微信
华大青年b站

版权所有:共青团华中师范大学委员会 邮政编码:430079
 E-mail:ccnutw@qq.com  联系电话:027-67867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