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陈佳璇 韩伶佳 熊宇晨 韩茜 李继陈 孙锦超 唐妤婕)人间何所以,观风与月舒,她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热爱运动、追求科研,她乐观开放、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她就是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2021级本科生熊瑾。
熊瑾,女,汉族,共青团员,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2021-2022学年专业成绩和综合成绩均位列专业第一。积极参加各类竞赛,获得2022年“华物杯”乒乓球校赛一等奖、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院赛二等奖、2022年“百生讲坛”优秀微团课院赛三等奖等荣誉;大一学年担任班级团支书职务,现任城环学院团委组织部负责人,获得“三好学生”、“体育活动先进个人”等称号;志愿服务时长达127小时,参与了支教等多项社会实践活动。
心有鸿鹄 砥志研思
当谈到学习时,熊瑾强调到:“学习中最重要的是心态,我认为大一学习不必太过于功利,而是应该有一种悠然的态度,按照自己的节奏慢慢来。”她认为不必在大一时就带着极强的目的性,一切以是否有利于得奖、名次、考研或保研为标准。若处于这种状态,就会给自己增加很多无形的压力,以至于因害怕得不到而焦虑,进而影响自身,最终很有可能适得其反。

但慢慢来并不意味着完全的放松和躺平,而应该是有计划的、适应自己节奏的一个过程。有些同学因为高中过于紧绷,而抱有“在大一时放松一下”的想法,从而在学习上懒散、松懈,这样的行为是不正确的。熊瑾认为:适量的放松是可取的,但是需要注意对“度”的把握,不能无节制的一味玩耍,而应该学会自律,并逐渐养成自主性。
胸中热爱 策马平川
说起学习人文地理专业的原因,熊瑾的眼里充满了坚定:“我是在上大学前就确定了要学人文地理专业。我觉得人文地理很有前途,它给我一种‘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感觉。”熊瑾笑着说道,“人文地理是一个非常综合的一个学科,它会涉及到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并且是与时俱进的。”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斯言不谬。熊瑾回忆支教经历,她说,“看到孩子们朗诵《少年中国说》的样子,那稚嫩却又坚定的眼神,那可爱而又勇敢的脸庞,真的是‘少年强则中国强’!我顿时明白了什么是教育,教育工作者就是要给这些祖国的花朵带来机会与希望,带来让他们走出去的力量与勇气,这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

去发光 而不是被照亮
谈及体育,熊瑾对于“华物杯”的印象最深。“华物杯”对于她而言是一场偶然的经历。因为兴趣使然,她加入了乒乓球队,在队伍中是替补的角色,给上场的队员做后盾。但在比赛进程中,一个学姐突然发烧,必须要求替补上场。她当时没做任何准备,但是想到为了球队、学院的荣誉,她还是毅然上场了。最后经过全队的努力,他们取得了“华物杯”第一名的好成绩。

好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每个人的贡献。熊瑾鼓励大家多去参加集体的活动,在集体中看到自己对别人或是社会的价值,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感受到了世界之大,环境之美好,所以自己会想更加上进,变得更好”。这是熊瑾认为参加活动的真谛所在。
“于一方茶席,沏一壶清茶,起看云卷云舒,静看花开花落,不争不急。”熊瑾的说她的处事态度便是如此。正如熊瑾所说:“做自己喜欢的事,做喜欢的自己,开开心心就好。在忙碌的日子里,我们不该受困于成见,要时刻保持对生活的爱和热情,把每一天活得热气腾腾!”
审读人:饶艳萍 王曼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