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
“有我们,你不再孤单”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2级博士生王誉晔身患肾衰,因家境贫寒,无钱治疗断药2月,目前已确诊为尿毒症,命悬一线。为了帮助这个28岁的女孩,华师的一批博士生们前日在校园里发起募捐,对捐款人赠送一枝玫瑰,当天就送出1200余枝。
昨日,募捐活动从校园内扩展到街头。在武昌群光广场外,博士生们冒雨为王誉晔“拉票”,来自武昌工学院的20多名志愿者们也赶来了。活动吸引了很多市民驻足解囊,既有花甲老人,也有小学生,天气虽然寒冷刺骨,但这一刻,大家的心都是火热的。得知很多素不相识的好心人在为自己奔走,病床上的王誉晔泪流满面。
昨日中午,当记者赶至群光广场时,天空下着小雨,远远就能看到一排单薄而坚定的身影,他们手里举着宣传牌,上面是一个笑靥如花的女孩,她就是王誉晔,宣传牌上写着“有我们,你不再孤单”。这就是华师博士生大联盟“誉晔加油”募捐现场。
活动组织者陈丽丽告诉记者,前日在校园内组织募捐,效果非常好,募得善款2万余元。为了进一步扩大活动的影响力,她们决定走出校门募捐。记者看到,很多行人看到王誉晔的故事后,都非常感动,慷慨解囊。现场一位爱心市民表示,自己觉得这个女孩很不容易,希望她能早日康复出院,完成自己的梦想。
武昌工学院20多名本科生也专程赶来参加活动,为这位素不相识的学姐加油。工商管理专业大三学生徐旭东告诉记者,他们的老师郭坤杰是王誉晔读硕士时的同学,郭老师还在武昌工学院组织了募捐。
同学说
大家都想做点什么
“她(王誉晔)是大家公认的美女和才女,得知她患病后,大家都很吃惊和惋惜”,陈丽丽说,消息在华师博士生群里传开后,大家都在讨论应该做些什么,“这时刚好有个女博士生在云南出差,便提出可以从云南带玫瑰回来,很快,一个义卖玫瑰的方案就形成了”。
让陈丽丽感动的是,很多素不相识的博士生以各种方式参与了进来,不少人都是晚上彻夜加班写论文,以便白天抽时间来参加募捐;有的自发在网上发帖、发微博、微信,用各种方式帮助王誉晔。陈丽丽说,博士生们的压力很大,也很忙,大家平时都基本没有什么时间聚会,在外人眼里看来显得“冷漠”,但这件事让她看到,每个博士生心中都“有一团火”,只是不轻易表露出来。
昨日,王誉晔的故事,在网络上刷成了热帖。人民网转载后,在手机平台上公布了捐款账户,为其筹措治疗费。
妈妈说
为省钱 孩子几度拒绝透析
提起女儿的病情,53岁的妈妈刘玉香泪如雨下,要强的女儿一直不告诉她实情。为了不拖累家里,这次入院后,她还几次拒绝透析。
刘玉香告诉记者,女儿每次向家中打电话,都说自己很好,直到接到学校老师电话,称女儿住院了,需要她赶紧来一次武汉。她拖着多年的“老哮喘”病躯,从山东莱州赶到武汉,临行前,她向亲戚借了2万元。接到女儿被确诊为尿毒症的消息后,这个农村妇女无数次背后抹泪。看见女儿病重在ICU病房抢救,她心如刀绞,恨不得自己能代替女儿分担痛苦。
“女儿就是喜欢读书,”刘妈妈说,这些年,女儿读完大学后,又到武汉读硕士、博士。来武汉以后,就很少向家中伸手要生活费。每年寒暑假,只要回家,除了帮家里干农活外,女儿还会义务帮村里的孩子上课,补习功课。
家里两个双胞胎弟弟在姐姐的影响下,也发奋读书,今年考取了渤海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得知姐姐生病的消息,刚刚20岁的二弟从徐州赶到武汉,听说姐姐需要输血,当即撸起袖子要抽他的血。
读硕士的助学贷款,王誉晔至今还欠1.8万元。生病前,女儿还在跟妈妈憧憬未来:等工作后,挣钱尽早将贷款还上。等有条件了,想把父母从农村接到城里,让他们安享晚年。
让刘玉香揪心的是,转至中南医院后,医生称需要进行透析治疗,但倔强的女儿多次拒绝,也不说原因。妈妈能猜到,女儿是担心自己治病拖垮了家里,“她心里没有自己,装的都是别人”。直到3天前,王誉晔全身浮肿,情况危急,医生强行要求进行透析,才将她抢救回来。
昨日,武大中南医院肾病内科於文丽副主任介绍:王誉晔来时病情十分危急,已被确诊为尿毒症。目前,医院已按血液透析的方案给其治疗,将来是否要进行肾移植,需视治疗情况来决定。由于其办理了大学生医保,报销额度大约在40%-50%左右。
“这个病发展到这样,拖成这样,还是太大意了!”於大夫说,从今年4月协和医院诊断结果来看,王誉晔还是肾衰竭,“这就应该引起足够重视了。”只要控制得好,肾衰竭发展到尿毒症,不会这样快。经过检查,目前王誉晔的双肾功能,仅残余5%,不足以维持人体正常排毒代谢,由此产生一系列诸如肾源性心衰、高血压等并发症。
於大夫说,近些年,她经手的尿毒症病人特别多。对于肾衰竭的病因,目前发病机理尚不明确。但一般认为,与长期肾炎刺激引发有关。作为普通市民要发现肾衰,避免尿毒症非常简单,即只要每年花费20多元,做两次尿常规检查,即可发现隐患,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於医生表示,如果要做“肾移植”手术的话,保守估计,家属应该准备30万元医药费。
王誉晔说
最大理想是去教书育人
身在水中,明明发现上岸在即,却缺少冲刺最后一米的力气。这个比喻,用在28岁的王誉晔身上,再贴切不过。昨日,记者在武大中南医院肾内科11楼,见到了刚透析后的王誉晔。为了透析,王誉晔的颈部安装了一个“阀”。尽管身患恶疾,但她始终带着微笑,言谈举止之间,透着淡定和从容。谈起那些素不相识的学弟、学妹,王誉晔数次哽咽、眼圈发红。
谈到自己的病,王誉晔说,她不是不想早点治疗,“我已经读到博三了,再过一段时间,应该就可以找一份工作。”她原打算等有了工作以后再治疗,这样不至于给家里增添麻烦。
在武汉读书5年期间,王誉晔很少出校门,更别提游玩。就连标志景点黄鹤楼,还是今年乘着给一个外地课题组当导游的机会,爬了一次;和所有女孩一样,她也特别爱美。去年春天,她和一个师妹到汉口拍了一套写真,其中最甜美的一张照片,这次被放大在展板上,选作募捐之用。
王誉晔说,她很喜欢学校的氛围,尤其喜欢和学生在一起的感觉。这个来自山东莱州农村、出身贫寒的女孩最大的理想,就是希望博士毕业后,潜心研究历史,到高校教书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