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站栏目 追忆先生 正文
马敏:“承前启后、传承发展”——接任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的讲话

  • 尊敬的章老师、黄书记、各位同事:

    大家下午好!

    刚才朱英所长讲得很好,“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所是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发展的。这许多年来他协助章老师把我们这个所带到今天,可以说在全国甚至在国际上都是有相当影响,的确很不容易。这些年我主要在学校工作,对所里的关心相对少了些。对章老师、刘望龄、罗福惠、严昌洪、朱英等历任所长的贡献,我非常感激。我从内心觉得自己退下来后有这个责任,就是配合章老师和大家一起把咱们这个所继续往前推进。

    一年多前朱英所长就和我谈过接任所长这件事,当时我跟他说你再坚持一年,等我正式从学校领导岗位退下来,就专心致志做这个事。现在我正式退下来,接任朱英所长做这个事,我就一定把它做好,把章老师、朱英他们前面的工作和作风传承下来。再一个就是,我接任所长工作实际上只是一个过渡,我的使命是把一些年轻的同志带一带,培养一下,然后使你们能尽早把这付担子接过去。对于所里今后的发展,我有几点不成熟的想法:

    第一是要讲传承。

    章老师是我们所的创始人,这个所这么多年,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实际上就是传承章老师他们老一辈学者的学术思想,以及优良的学风、所风,刚刚朱英也谈到了。所以我认为要进一步把这个所建设好,关键的还是要讲传承,要把章老师的学术思想真正地传承好。即使我们暂时不好公开对外讲章门、章学,但是事实上很多人认为学术界是有章门、章学的。自从章先生十一卷文集、《章开沅口述自传》出版以后,很多人都在系统地研究、总结章先生的学术思想,提出要“重读章开沅”。我觉得我们更应该做这个工作,我们要确确实实把章老师的学术思想、学术精神等认真地研究好、传承好。我们研究所只有把章老师的学术思想研究好、总结好、传承好,高举章开沅先生这面旗帜,才能有我们自己的特色。这个特色,我觉得就是我们长期以来在章老师的带领下,既重视实证的研究又比较重视理论研究。我们搞史学研究的,要让历史说话、事实说话,但是另一方面也应该重视理论研究,重视“史识”的养成。章老师有很宏阔的学术视野,有深刻的学术思想,所以我觉得我们还是要走实证和理论相结合的路子,处理好实证与理论、微观与宏观、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要以史为据、关注当下。章老师提出的“参与史学”,就是要我们在从事历史研究的同时要关注当下,用历史学者特有的方式自觉参与和影响历史的进程。

    最近,我看到北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邓小南教授在接受访谈时,提到王元化先生晚年提出的,要追求“有思想的学术和有学术的思想”。我很赞同。要把“有思想的学术”和“有学术的思想”相结合,就要求学术一定不是单纯地考证史实,把它讲清楚,还要有创见、有思想。但是有创见的思想又一定要有学理基础,要以深邃的学术作为支撑。空谈的思想,谈一些很玄的东西也没什么用,它要有学术的根基,要进行具体的论证。所以我们要把思想、学术两个方面结合好,这实际上也是章老师传给我们的,包括做人和做学问都要一致。我们讲传承首先要传承这些东西。

    第二是要与时俱进。

    一方面是传承,另一方面又要有所创新,要在传承章先生学术思想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有所创新、有所突破,逐步形成一些新的特色,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就目前来看,院里和所里多次讨论了一流学科建设规划,我也认真看了我们所里的“十三五”发展规划,我觉得写得都很好。今后要结合学校一流学科建设,结合所里的发展规划,明确我们学术发展的主攻方向。现在这个一流学科建设,说实话,一不小心又容易形成新一轮的“大干快上”,或者说“一哄而上”的情况,我觉得我们要竭力避免。正像朱英老师刚才所说的,章老师讲我们的原则是“资源要争取,学术要坚守”,要明确我们想要什么,我们的目标在哪里。我觉得这个东西还是要搞清楚。一边要争取这些资源,利用国家创造的机会。但同时我们要坚守我们自己的学术追求,把我们的学问搞好,学术搞好,把人才培养好,我觉得这才是最关键的。当今已是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我们在研究视野、思路、方法、资料建设等方面,都应该要有所创新,要适应全球化、信息化以及整个时代的需要。当然这些发展,包括信息化,我觉得一定要结合我们历史学科的特点。不要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要真正把它跟我们历史学科建设结合起来。我始终认为信息化只是一种手段,利用这些手段也好,借助一些其他工具也好,关键还是为了发展我们历史学科自身。所以我觉得所谓与时俱进、有所创新,就是要在传承过去好的做法的基础上,结合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特点,与时俱进,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有新的追求。

    我们的“十三五”发展规划对本所发展的目标和定位写得非常清楚,非常好。今后,我们一定要秉持“开放建基地,自主建基地,人才强基地,质量立基地”的发展方针,构建管理科学规范、责权关系明晰、开放合作有序和组织运行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向这一发展目标去努力,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我觉得要明确我们的主攻方向。章老师过去带领我们从辛亥革命史,到现代化研究、商会研究、湖北地方史研究、教会大学史研究,等等,我们把它们传承下来后,要围绕这些领域形成我们的主打方向。所里“十三五”规划设计了很好的主题:“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我觉得就可以围绕这样一个主攻方向,围绕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展开若干方面的研究;围绕这个目标,来组建相应的研究团队。当然学术也是自由和开放的,在集中围绕主攻方向突破的同时,也可自由发挥自己的学术兴趣,自由进行学术探索,将集体攻关与自由发挥结合起来。

    第三是要明确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始终是我们发展的基础和关键。

    学科发展关键在人,我们一定要抓好人才梯队建设,一定要保持持续发展的活力,这是今后我们所里建设的重点所在。我们要通过外引内扶,把队伍建设搞上去,要凝聚一批志同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研究人员。同时要抓好教学工作,把博士生、硕士生培养好,多出一些品学双优的优秀学生,这是我们的使命和职责。

    第四要抓好建章立制。

    我们已经有很好的制度基础了,但还要在这方面继续加强建设,要打好研究所正规建设、长远发展的制度基础。制度完善了,体制机制建设好了,不管什么人来做所长,都能纳入规范发展的轨道,都能保证持续和长远的发展,我觉得制度建设是一项打基础的、管长远的事,十分重要,必须高度重视,抓严抓实抓细,贵在落实。

    第五,要继续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章老师早就跟我们讲过,要办好一个研究所,一定要坚持陈寅恪提倡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要鼓励大家自由探索,以学为尊、学术至上,培养求真求实、严谨扎实的学风、所风。我觉得搞好一个研究所,千头万绪,关键是要务在“本”上,要千方百计地去营造和谐宽松的治学环境、积极向上的学术风气,让大家真正把时间花在做学问、带学生上,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团队精神。

    第六,要继续加强国际交流。

    章老师也一直在讲,一个好的研究所一定要到国际上去竞争,不能光在桂子山转来转去,要跟国际学术界多沟通、多交流,要有国际视野,要按照国际一流学术机构的高标准来办所。为此,我们要在过去与国际学术界广泛联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研究所的国际化水平,召开更多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和论坛,开展更多实质性的国际学术项目合作,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发出更多的华师声音、中国声音。

    如果我们能坚持上述几点,在章先生的指导下,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相信一定可以进一步把这个所办得更好,真正做到“承前启后、传承发展”,对此我是很有信心的。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2017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