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站栏目 追忆先生 正文
陶力:无法忘却的怀念

  • 528,享誉海内外的历史学家、教育家,我校原校长章开沅先生在武汉逝世。当得知这个消息时,我的内心无比震惊和悲痛,老校长的音容笑貌仿佛还在眼前。2015年我还在团委负责志愿服务工作时,曾大胆提出想在青年志愿者联合会中恢复成立当年恽代英所创立的“互助社”,这一想法得到了当时校团委杨臣书记和麻旎书记的支持,我们委托中国近代史所的老师邀请老校长为互助社题字,没想到老校长欣然应许,很快就将题字写好转给我们。近几年,自己其实非常向往能和老校长近距离的请教,但一是想着老校长年事已高,平日还是多静养休息为好,二是自身历史方面知识积累不够,担心在老校长面前闹了笑话,所以一直不敢前往打扰。偶尔在校园里见到老校长,感觉走路虽然徐缓,但精神依旧矍铄,突然间听闻此噩耗,仿佛一直像压着块石头似的,久久无法消除内心难以言表的郁结,恐怕今生没能再见老校长一面将成为我人生莫大的遗憾。

    老校长在110年校庆的时候称自己为“桂子山之子”,但在全体华师人心中,他早已是华师精神文化的象征,只要有他在,华师人仿佛心中便有了寄托和依靠,在外说话也增添了几份底气和自豪。在我心中,老校长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的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也是像金庸笔下那样此生始终为国为民而努力奋斗的侠之大者。可如今老校长还是离开了我们,很多华师人怀着无比沉重的心情通过各种形式悼念我们可亲可爱可敬的老校长。我也一直在思考,章先生作为华中师范学院的最后一任院长和华中师范大学的第一任校长,他生前将自己毕生的智慧和精力无私地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今后我们要如何传承好、发扬好老校长的精神财富,才能不愧于老校长的在天之灵。

    对老校长最好的纪念就是要始终铭记立德树人的教育初心。华中师范大学是一所具有光荣历史的百年学府,在百余年的发展中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又汲取了外来文化的养分,更弘扬了革命文化教育的传统。在一代又一代华师人顽强拼搏、接力奋斗下,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与新中国一道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老校长更是带头垂范、身体力行,一辈子用实际行动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始终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学校正经历动乱重创,各项工作停滞不前,他出任学校校长后,立刻稳定了局面,带领华师人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学校各项事业重现了勃勃生机,为党和国家培养急需的各类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坐出了巨大的贡献。

    老校长作为中国近代史的泰山北斗,是闻名海内外的中国近代史和教会史研究权威。在执掌学校校印的六年间,他开启了言论自由的学术风气,成为学校声望最高的校长。由他所主编的《辛亥革命史》曾享誉海内外学术界,得到全世界学者的充分肯定和尊崇。他多次前往国外为南京大屠杀取证,终于成功揭开尘封50多年的档案,曝光了南京大屠杀的惊人内幕,捍卫了历史的真相和民族的尊严。他常以“老母鸡”“铺路石子”自居,大力提携青年人才,培养了一大批享誉史学界的章门弟子。老校长曾几度提出辞去资深教授,成为我国人文社科界辞去资深教授的第一人,“治学不为媚时语,独寻真知启后人”成为他“要留风骨在人间”的真实写照。

    老校长常说自己“一辈子没有别的追求,就是欢喜学生”。他非常关心青年学子的成长,把他们视为希望之所在,鼓励华师青年学子成为与暴风雨相搏击的矫健海燕,要关心国家大事,胸怀天下风云,在改革伟业的关键之年尽情换发青春光辉,仰望星空,脚踏实地,释放正能量,引领新潮流!他对教职工嘘寒问暖,切实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他还特地为园林工人姚水印师傅撰文立碑,对他为学校获得“全国绿化先进单位”作出的贡献表达敬意。

    对老校长最好的纪念就是要始终坚定干事创业的发展决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都在发生深刻变化。面对国际复杂形势的新挑战、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在“十四五”乃至今后更长时间内,学校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中应该如何开好局、起好步,成为摆在全体华师人面前的一道考题。老校长曾经在就职演讲中就毅然说道“我宁可站着倒下去,也不躺着混下去!”当年学校为了发展,从昙华林搬迁到桂子山,彼时的桂子山还是一座“野草丛生、杂树密布”荒山,正是有了老校长这一辈华师人的到来,将此改造成为丛林深深、芳草萋萋的“全国绿化先进单位”,焕发出了生机和光芒,成为海内外的学术重镇。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更要发扬华师人身上那种“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进取精神。

    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我们面临着“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激烈竞争,为了抢抓学校发展的重要机遇,我们等不得,慢不得,更拖不得,要牢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经验和教训,更要秉持“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信念和勇气。当前教育综合改革进入深水区,剩下的都是一些久治难愈的沉疴积弊,敢不敢涉险滩、闯急流,敢不敢啃“硬骨头”、打攻坚战,能否在大战大考中淬炼责任担当,是对每一位“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华师人的重大考验。古语有云“人心齐,泰山移”,当前亟须凝聚起全体华师人最广泛的共识,团结最广泛的力量,增强拼搏向前的决心和壮志,唤起干事创业的觉悟和激情。把重担挑起来,把烫手山芋接过来,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持续抓下去,只要全体华师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在大有可为的伟大新时代中必将大有作为,中华神州大地上注定会写下属于华师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对老校长最好的纪念就是要始终保持迎难而上的必胜信心。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带来挑战,但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全体华师人齐心协力,共同抗疫,实现了不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精心组织完成全校3万余名学生和4千多名教职工有序返校复学。学校主动搭建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平台,服务全球华人6万余人次,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推动成立全国首个人工智能教育学部,获批教育部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等协同创新平台,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人工智能+教育”学科高地基本形成。十二次党代会的成功召开,更是吹响了学校建设教师教育领先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嘹亮号角。一代又一代华师人顽强拼搏,接续奋斗,创造了学校光辉灿烂的历史。行百里者半九十,目标就在眼前,任务就在肩上,这是一场长跑,决不能半途而废,需要一代又一代华师人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去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才能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事实证明,只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去实现华师人教育强国的梦想。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无阻是心态,风雨兼程是状态。只要我们心怀“国之大者”,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坚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心和动力,没有什么能阻挡华师向建设教师教育领先的世界一流大学前进的坚定步伐!

    老校长已离我们而去,我想他一定是去了天堂,但他肯定放不下这辈子最牵挂的桂子山。在研读纪念老校长的文章时,经常无知不觉就已泪流满面,老校长的精神无时无刻不在鼓舞着我们,希望他能在天之灵能够安息,希望能一直保佑我华中师大。


    (作者:陶力,华中师范大学校办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