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站栏目 追忆先生 正文
房列曙:心系工业文化,共叙桑梓情深 ——我与章开沅先生的芜湖寻根缘
  • 今年5月28日,惊悉我最尊敬的学术前辈章开沅先生在武汉逝世,不胜唏嘘。先生1926年出生于安徽芜湖,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曾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在辛亥革命史、南京大屠杀历史等研究领域都有开创性的学术贡献,其深厚学养和人格魅力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评价,曾获颁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先生从小在芜湖青弋江畔长大,是芜湖近代最早民族工业——益新面粉厂开创者章维藩的重孙,与安徽近代工业发展有着深厚的家族渊源。虽然他从念中学时就因全民族抗战爆发离开了芜湖,但童年的乡情一直珍藏在他心中。他曾说过:“芜湖老家,留给我印象毕竟难以磨灭,因为从曾祖父开始,那里住过我家四代人,而我的童年也是在那里生活得最久。”作为“在这块热土出生并走出去的浪迹游子”,先生一直心系故土,生前曾几次带家人和学生来芜湖寻根。我也因此有幸和章先生结缘,先后三次参与先生的芜湖寻根之旅,有两次还陪他到马鞍山考察章维藩创办的宝兴铁矿公司凹山铁矿旧址。后为鉴别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钱念孙所藏章维藩函札手稿等事宜,我又专程去武汉面见章先生。在这几次和先生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他的桑梓情深、大家风范,和对推动工业遗产保护、研究与利用,促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拳拳之心。

           一

    首次陪同章开沅先生寻根芜湖,是章先生学生、华中师大彭南生教授牵线搭桥的。2008年,安徽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安师大)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论文答辩,邀请了彭南生教授任答辩委员会主席。我是该硕士授权点的负责人,除答辩外,进行学术交流时,彭南生教授表达了章开沅先生想回芜湖寻根的愿望。当时章先生已82岁高龄,在得知他的身体状况很好后,我萌发了邀请章先生来校进行学术交流的想法。对此,社会学院院长周晓光十分支持,并委托彭南生教授回校后玉成此事,我校还发了邀请函。于是有了2009年6月章先生的这次芜湖寻根之旅。

    6月初,确认章开沅先生来芜湖寻根的信息后,我们十分高兴,拟定了陪同先生考察益新面粉公司、走访他幼时就读的襄垣小学和萃文中学旧址等日程安排。

    章先生曾祖章维藩创建于1890年的益新面粉厂,位于芜湖市镜湖区砻坊路77号,遗存主要是一栋四层生产大楼、 六栋厂房及仓库。 这是国内最早的面粉厂之一,也是芜湖最早开设的工厂、 安徽最早使用机器生产的面粉公司;是芜湖“两个半烟囱”(两个烟囱指明远电厂、 裕中纱厂)仅存的半个;其生产大楼有“中华面粉工业第一楼”之称,是国内仅存具有120多年历史的机制粮食加工厂房。 益新面粉厂开业初期生产的“飞鹰”牌面粉“销产甚旺”,曾被誉为全国头牌面粉。1909年面粉厂被焚,随后恢复。1916年增资达35万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演变成芜湖面粉厂、希望饲料公司,后闲置多年。但厂房和仓库却一直屹立在大砻坊,成为芜湖近代工业发展的重要遗产,更是安徽近代工业辉煌时期最好的见证。2019年,此处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二批)”名单。

    2009年6月8日下午,章开沅先生和夫人黄怀玉女士到芜湖后, 第一站就去了他童年生活最久的益新面粉厂。当时,我和安师大沈世培教授以及市、区领导同志一起陪同。 我们首先去的是历 经 百 年 风 雨 的 益 新 面 粉 厂 主楼,由于电线老化,室内电灯都无法点亮, 好在随行的传达室师傅带了手电筒, 我们才看清号称“中华面粉工业第一楼”的生产大楼第一层,室内摆放着自行车、摩托车等各种杂物。 看到这一场面,难免让人感到心痛。但当时陪同的镜湖区相关领导带来了好消息:自2008年起,镜湖区政府开始酝酿益新面粉厂的复活计划, 挖掘这些百年建筑的历史人文 资 源, 建 设 特 色 文 化 产 业 园区。章开沅先生听后高兴地说:“这一计划实现后,就是老厂的新生。 届时我一定要回来看看这个新建的特色文化产业园区。”章先生回顾了益新面粉厂的发展历史,据他介绍,19世纪末,中国兴起一股兴办实业浪潮, 他辞官后的曾祖父章维藩也想一显身手。 章维藩看中了当时已是全国最大米市的芜湖, 想办家机器面粉厂。为便于原料和成品的集散,章维藩将厂址选在青弋江畔。为提升竞争力,章维藩选购了世界一流磨面机生产厂家英国亨利西蒙公司生产的最新型号磨面机。在筹办过程中,章维藩遭遇了重重困难,但都一一克服。到1896年,益新面粉厂正式开业。由于设备先进,生产的面粉质量高。益新公司的“鹰牌”面粉很快成为长江两岸甚至华北各埠最受欢迎的品牌,章维藩也因此获利甚丰。

    接着,我们陪同章先生夫妇从袁泽桥边登上了青弋江北岸的防水墙,从东往西行走。袁泽桥是横跨青弋江的交通要道。青弋江 以 南 , 芜 湖 人 称 之 为 “ 河 南”。章先生感叹道:“那时候‘河南’都是农田,一到春天那里都是油菜花,一片金黄。”往西行,位于左侧的益新面粉厂主楼墙壁上刻的“益新公司”4个大字映入眼帘。再往西就到了章先生的老家。章先生睹物思人,忆起了儿时和家人在这里生活的细节,“我的老家实际上与面粉厂联成一体,不过工厂在最东头,住宅在最西头……宅前有宽大的草坪,两边有各色盆景与鱼池点缀,顶南头还有一座高大的花坛,四季都有鲜花盛开。祖父坐在办公桌边,透过大玻璃窗,满眼都是花草争妍,夏天青弋江涨水还可以看见缓缓经过公司大门前的帆船桅杆。”听章先生讲述他的儿时往事,真是敬佩他惊人的记忆力。

    第二天上午,章开沅先生以 “治学不为媚时语,独寻真知启后人”为题,在安师大花津校区会议中心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章先生的演讲,给我留下了4点深刻的印象。首先,章先生虽已是82岁高龄,但他记忆力惊人,完全是脱稿演讲。其次,章先生语言生动活泼,极富有感染力。再次,章先生畅谈了在芜湖的童年生活以及小学、中学对他精神世界的影响,这种影响决定了他一生的方向。因为先生就读的小学、中学旧址正是下午我要陪同前去考察的地方,所以听得格外真切,感受到先生的演讲饱含深情。最后,先生一生追求真善美,以务实求真的精神为指导,强调追求真知、不媚时俗、启迪后人,做一个真正的“人”。章先生幽默又饱含哲理的演讲,激起了全场师生一次次热烈掌声。

    章先生是位平易近人的大学问家,没有一点架子。本来演讲结束后,按照规定,学院要付给章先生讲课酬金。但章先生坚持不收,双方相持不下,最后章先生提议,将讲课酬金转给贫困的学生。学院落实了先生的意愿,将酬金资助了贫困学生。

    6月9日下午,我和沈世培教授陪同章开沅夫妇重访章先生儿时就读的襄垣小学旧址。襄垣小学在芜湖市东门的“文庙”内。文庙的大成殿始建于北宋元符年间,是芜湖学宫最古老的主体建筑。大成殿两侧立有数块名碑,其中北宋大书法家米芾 的“芜湖县学记碑”、明代的“谦卦碑”均被列为全省重点保护文物。章先生夫妇来到此地后,仔细地阅读了碑文,还饶有兴致地回忆了他当年上学的情况。他说,“我1934年回到芜湖,随哥哥、姐姐进入襄垣小学。襄垣小学是利用孔庙办起来的。明伦堂已不供孔子,成为学校大礼堂,墙上有大幅孙中山画像。记得抗战胜利后我曾旧地重游,看见1937年我们毕业时为母校捐建的纪念亭依然保存完好,碑石上还刻有我们全年级同学的姓名。这所小学当时小有名气,特别是文艺活动出色。我个子小,胆子也小,偶尔登过舞台,要么演一个小护士,要么演《河伯娶妇》中的巫婆……

    因为有各种文艺活动,在襄垣小学上学感觉很愉快。”章先生还说,当时每天上学、下学的路上也很愉快。从大砻坊往城里走,要经过一座高架铁路桥。 最开心的事便是观看长长的火车轰隆驶过,因为那些年城乡之间未通汽车,黄包车和自行车都极少。对于乡间儿童来说, 火车是难得一见的新鲜事物。章先生说的“高架铁路桥”,是南北走向的铁路“仓津桥”,桥下是东西走向的人行通道,也是他上学必经之路。

    之后,我们又陪同章先生夫妇来到萃文中学旧址。章先生夫妇入住铁山宾馆,离萃文中学旧址仅一墙之隔。我们由安师大凤凰山宿舍的大门进入,不过二三百米,就到了。萃文中学创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最初是加拿大传教士毕竞成创办的教会学校“育英学堂”,1912年迁至凤凰山,1925年改名为萃文中学。我们去时,山坡还在、老树还在,仅存的教学楼和教务处楼均为西式建筑风格,黑色钢瓦屋顶、红色清水砖墙。萃文中学是芜湖富有开创性的教育中心之一,在省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后易名并经历芜湖第四中学、安徽师范学院附中、安徽师范大学附中等办学时期。章先生是1937年小学毕业后,进入萃文中学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他还是安师大附中的校友呢!

        二

    8年后,也就是2016年10月,章开沅先生再次来芜湖寻根。令人高兴的是,这次章先生全家人都来了芜湖。

    10月24日晨,我们陪同章先生一家参观了我校博物馆,我校考古学专家、博士生导师裘士京教授担任讲解。博物馆展品十分丰富,仅明清红木家具就有100多套。章先生一面听讲解,一面介绍他记忆中旧时大户人家家具摆放的规矩。他对我馆古典家具、唐三彩器、明清官窑瓷器等展出品质量之精、数量之多,展览布局之紧凑、收藏保管之规范,给予了高度评价。九十高龄的章先生在近两个小时的参观中步履矫健,兴致盎然,他一再强调一所高校有自己的博物馆非常重要,它体现了安师大历史悠久、底蕴深厚,鼓励我们坚持下去,办出特色。参观结束后,先生挥毫为博物馆题词:“琳琅满目、国之瑰宝”。在落款处,特意写了“乡人章开沅 丙申秋于芜湖年方九十”。一片桑梓深情,都融在“乡人”二字中。

    从我校博物馆到大砻坊,我们陪同先生全家顺路寻访了襄垣小学旧址——文庙。当时文庙正在修复,一砖一瓦、一柱一石,修复的材料都分类编号妥善保存,足见“以旧修旧”“修旧如旧”的决心与细致。章先生率全家在文庙前拍照留念,并强调:这就是他们章家孩子就读的小学。

    随后,我们来到了益新面粉厂。这时,益新面粉厂已获得了新生。 特色文化产业园区项目自2013年底正式启动,2015年被列为芜湖市十大重点工程, 并入选安徽省861重点计划项目。2016年初,大砻坊科技文化园正式开街运行。我们到达园区后,只见园区中心老益新面粉厂大楼已全部修缮完毕, 并利用原有仓库改建6座楼房,此外还另建一座红色新楼。 厂房外墙残破处全用旧存青砖修补,连厂房内的地板、楼梯,也是用原有材料,保持旧时风貌,园林与道路井然有序。章先生说:“这都是我所熟悉的原来模样”,称赞益新面粉厂的修复,“是难得一见的成功佳作”。参观完欣欣向荣的文化园区, 看到老厂新生,章先生真情地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益新的厂训就是《大学》 章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维藩公地下有知,必将抚髯笑云:‘老夫后继有人矣’”,感叹“文化园仿佛就是我在芜湖的家”。

    第二天,我和刘道胜教授陪同章先生全家人前往马鞍山市,探访维藩公于民国初年所建宝兴铁矿公司的凹山铁矿旧址——马 钢南山矿。此矿原属当涂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创建大型钢铁厂,改属马鞍山市。在南山矿朱矿长的陪同下,我们一行来到凹山采场参观。凹山采场曾是全国八大黑色冶金露天采场之一,位居华东地区之首。最早开采于1917年,1937年至1945年日军侵占后进行了掠夺性开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恢复生产。1989年达最大设计产能600万吨。2011年5月,采场开始步入地质环境治理阶段。章先生边走边回忆起童年在此地的经历。他父亲是第一任矿长,每年暑假他都会来南山矿生活。他说:“这里与我记忆中完全不同,当年是一片荒凉,交通极其不便;现在却是盘山公路环绕,汽车络绎不绝,沿路都有村落人家。我们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这样规模宏大的露天矿坑。”接着,章先生与南山职工一起在坑边合影,缅怀先辈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开辟之功。

    之后,我们一行来到南山矿矿史馆参观。朱矿长为我们详细讲解了矿山从1917年至今的历史进程。为帮助南山矿建立更为充实的矿史博物馆,章先生还将自己珍藏的新编家谱、铁矿公司创办阶段的原始档案复印件以及若干矿山老照片和图片资料捐赠给了南山矿。章开沅先生此行可以说是他推动家乡校企合作的开始,更是对“青山永在,绿水长流”的期盼。

    此次章先生应邀到芜湖寻根,其住宿都是我校安排的,费用理应由学校统一结算。对于这一点,我们已事先告知了章先生。但章先生在退房时还是全额自付房费,连长途交通费也要自己付。先生离开芜湖前,还委托我将12本《章开沅口述自传》分别转交相关人士。该书扉页上,章先生已亲笔写好:“章开沅黄怀玉赠丙申秋于芜湖。”点滴细节,无不映照出先生的为人风范。

          三

    章先生虽年事已高,但他一直心系故土发展,尤其是芜湖、马鞍山等地的工业文化发展,经前两次的寻根之旅,老先生决定尽力促进故土工业文化研究与发展。2018年5月23日, 在章先生积极推动下,由华中师大主办、安师大协办的“近代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安师大花津校区会议中心举行。这次会议,充分体现了章先生“家校合作”“校企合作”、保护与研究近代工业文化遗产的思想理念。在章先生的组织下,两个团队会合芜湖:一个团队来自高校,他们是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江汉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的专家学者;另一个团队来自章维藩嫡亲后裔。两个团队,共3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研讨会由华中师大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原所长朱英教授主持。研讨开始前,举行了文物捐赠仪式。章先生向我校博物馆捐赠了自己珍藏的章维藩肖像等物品。

    学术研讨正式开始后,中国工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彭南生教授做了主题发言,强调应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以及制度文化等层面对工业文化遗产进行综合性研究。他说:“工业文化遗产实际上具有不可再生性,所以对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像爱护我们的眼睛一样,保持好,利用好。因为这些文化遗产,承载着先人在创建这些工业或者企业过程中的一种价值追求,是一个很好的载体,保护好,利用好,能够对后人起到一种激励的作用。”随后,大家分别发表对近代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的意见和建议。章先生在会上说:“中央提倡工业文化,特别提倡产业这方面的文化。所以我们作为亲属,应该积极参加,因为我们掌握了一部分历史,我们又是这个专业的,而且我们学校还有产业文化研究中心,更要理所当然地到芜湖来,更有责任把这个会办好。”章先生的学生、华中师大原党委书记马敏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章氏家族在芜湖兴办的面粉厂等企业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活化石,对于开展区域文化遗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研讨会结束当天下午,我陪同章先生一行来到芜湖荻港和桃冲矿等地工业遗址参观。章先生自幼跟随父母在矿区生活过,对矿业文化有着深入的了解。章先生先后参观了日据时期遗留下的日式建筑楼、矿石挖掘运输场地以及东方红号运矿火车头,详细了解了荻港镇的工业历史文化。章先生在那栋日式建筑楼房看了又看,还到室内仔细考察,最后确认,和他曾在凹山矿山住的房子大体相同。章先生说:“荻港的工业遗产十分丰富,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及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对于荻港今后的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今天具体参观,也取得了初步成效。我希望今后还有更多的人关心芜湖的工业文化,大家共同把工业文化做得更加圆满,也促进芜湖的整个建设,使芜湖的经济、社会、文化氛围,都得到很大的改进。”

    24日上午,章先生一行来到马钢南山铁矿,专题考察百年采场——凹山采场的开采历史和闭坑后的生态治理情况,共同探讨将凹山采场作为工业文明遗产保护的可能性。我们先来到凹山采场,一边听取相关情况介绍,一边仔细查看采场及周边地形风貌。随后,又参观了和尚桥选矿厂、高村铁矿和卜维平工 匠基地,了解今日南山的生产景象和创新成效。章先生在“卜维平大师工作室”座谈时说:“我提供的资料你们全利用上了,我感到很大的安慰。”“今后在工业历史文化研究方面,我会全力引荐南山矿,这是个很雄厚的力量。”“做历史研究的, 对矿业本身体会还是少一点,我是很强调历史场景的,进入场景还得靠矿山人,他们的每一句话,甚至生命,都融入了矿山,这点很重要。”章先生表示,多年来,南山矿的发展成就令人惊喜,他为南山人尊重历史、重视工业文化遗产保护的行为和举措而倍感欣慰,并期待校企双方在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方面加强合作。

    彭南生教授接着说:“章先生在学术研究上,历来都是以开创性为学界称道。这一次他呼吁要加强对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不仅体现了他本人对中国近现代史尤其对工业化历史 的关注,同时也寄托了他对家乡的这种深情厚谊。”

    毫无疑问,近代工业和近代工业文化遗址,是这个时代重要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记忆,利用这些工业文化遗址进行旅游项目开发,不仅能够保护这些工业文化遗址,还能对地方经济的转型和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24日下午,章开沅先生率领两个团队重返大砻坊,参观原益新面粉厂制粉大楼及文典铁画工作室。大家对园区修旧如旧的工业遗产保护工作等非常认可。特别是上次访问时,章先生建议建造一个大砻坊科技文化园的大门已经建好了,老先生甚为高兴。参观中,他反复强调:“最好的保护还是利用。”在观看了大砻坊科技文化园宣传片后,章先生就工业遗产保护工作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还向园区工作人员展示了他兄长生前所绘制的原益新厂西侧家属区布局图,详细描述了当年的布局情况。座谈会上,工作人员向章先生送上了一幅铁画,先生回赠两幅题词:“饮水思源,日新又新”“百年益新面粉公司,日新砻坊科技园”。

       四

    章先生这次芜湖寻根走后不久,安徽省社科院钱念孙研究员打电话给我,说他收藏了章维藩先生的珍贵史料,包括益新面粉公司当年运营情况、往返信件、诗词等,准备来芜湖带给我看。6月26日,钱念孙来芜湖,我征得他同意后,用手机拍摄了十多张照片,发给彭南生教授,请他转给章先生亲自鉴定真假。7月3日,彭南生教授回复说,经章先生认定,钱念孙所藏章维藩先生墨迹非常可靠,他们商量准备邀请我和钱念孙去华中师大探讨相关出版事宜。

    2019年3月24日,我和钱念孙一起应邀来到华中师范大学,面见章开沅先生和马敏、彭南生教授。钱念孙拿出收藏的章维藩函札手稿原件,经过章开沅先生仔细认定,确是真迹,有出版价值。最后商定,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影印出版。11月,由华中师范大学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中心整理的《手泽珍藏——章维藩函札手稿汇编》出版了。章开沅先生在《序言》中写道:“现今正式出版的《手泽珍藏》,绝大部分属于维藩手笔,间杂有兆奎(章维藩之子)及其他亲友函札贺启。”“大体上可以反映维藩公作为早期企业家的艰辛创业,包含极为丰富的历史信息可供发掘研究。”并提道:“作为马鞍山钢铁企业‘粮仓’的南山铁矿(包括凹山) 已正式宣告功德圆满,从采矿转为修复环境,用最新科技改造巨大凹陷 (矿坑)。南山公司朱经理告知,5年之后即可实现‘青山永在,绿水长流’,成为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旅游休闲胜地……我们应当尊重先辈的劳绩,但更重要的还是我们自己应该立足现实,放眼未来,继承发扬先辈们勇往直前的创业精神,把未来的中国建设得更加美好”。可见,先生已把学术研究和凹山铁矿的转型以及美好中国的建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章先生不仅将《手泽珍藏》赠送给南山矿业公司,还委托他的学生,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晓宇博士负责收集马鞍山矿业开发史料。张晓宇博士收集整理了大量章维藩和宝兴铁矿公司的资料,时间从1913年公司设立初期,到1946年章兆奎向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申请退还“敌产”,多达1500多页,为《马鞍山矿业开发史料》初稿的形成贡献了力量。这也是章开沅先生推动校企合作的成果之一。

    章先生虽然走了,但他情系故土、不遗余力推进家校合作、校企业合作,保护与研究近代工业文化遗产的行动和精神,将激励我们这些后辈学者在学术研究、特别是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方面,继续奋进前行。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选自《江淮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