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站栏目 学术人生 正文
根深才能叶茂 ——章开沅谈创新人才培养
  • 物理学科是一个非常尖端又非常基础的学科。现在对基础的研究并不热门,而应用学科,包括文科的一些应用学科,像法律、经济之类等很容易受到重视,从教育部申报项目获批的情况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这种导向。基础方面的研究本身就很困难,又不受重视,真的是像坐冷板凳。我校刘连寿教授为代表的物理学科的几个坚定不移的精神,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启迪意义。

    一是坚定不移地守住基础研究。这一点很多人都坚持不下去,物理的基础理论是一种很高层次的思考,大到宇宙的起源,小到粒子的构造,难度可想而知。从事基础研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风险也很大。这种研究不是三年五年就可以的,刘连寿几十年一直坚定不移地守住这个题目,从不动摇。

    这个坚持说明,对于学科和人才的培养都不能急于求成。我校物理学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这是几代人的坚定不移。我认为他们在这条路上走得十分扎实,是甘于寂寞,凭着对科学的追求,不断探索粒子最基本的结构。

    他们重视打好基础,一是重视基础理论,二是重视动手能力。在当初困难的历史条件下,物理系有这样一个原则:别的钱可以省,实验室的钱是不能省的;别的钱可以省,实验员的钱不能省。而现在很多东西都是浮在面上的,很多人到了一定的地位就不动手了。物理系有一批最敬业、最可靠、动手能力最强的老师。现在怎么样我可能不是很清楚,但过去刘连寿及他的学生动手能力都非常地强。文革时刘连寿教拖拉机,他不是工科的却能教工科的东西,正是因为他本身就具有较强的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

    坚定不移的夯实基础,重视基础理论、重视动手能力,这些都是在给人才培养提供条件,一旦时机成熟,有更多才华施展的空间,他们就都涌现出来了。在文革以前,很多教授都不突出,华师的物理系是被武大瞧不起的。但到八十年代,这些老华大培养的人才都崭露头角了。

    我几十年都在讲这个话,根深才能叶茂。物理系的根扎得深,等到气候、阳光、雨水等条件适宜的时候,它就能比其他的树长得更茂盛,开花结果自然也就更多、更好。这就好比是少林寺的和尚学武,一开始都是做像砍柴、提水这样的杂活,少林寺提水不给扁担的,就是为了练腰腿功夫,这是武术的基础,没有扎实的腰腿功夫打出来的就是花拳绣腿。现在为什么做假的这么多?就是基础没打好做不了实际有用的工作。

    二是坚定不移地做科学最前沿的研究。夸克物质的研究是非常尖端的,并且这种研究在学界是不被认为是科研的,一般人不愿意尝试。敢于做前人没有做没有解决的问题,研究粒子的最基本结构,这是很难的,但他们甘于寂寞。科学研究一定要有一个很高的目标,既然认定了就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这其中不是没有阻力,当年的物理系,在没有院士、没有学部委员、没有国家实验室也没有政府的大量投入这样一种“几无”的情况下,他们敢于啃这根硬骨头。这的确需要很大的勇气,同时也是因为他们有坚实的基础,如果没有一定的基础是不敢碰的。当时教育部的官员就不相信他们能做这样尖端的课题,说我们实验室都没有。我反驳说我们的实验室在国外,在欧洲、北美。通过不懈努力,刘连寿与孟大中提出了物理学界有名的刘—孟三火球模型。

    现在很多都是工科思维,这比理科思维还要糟糕,理科思维是真正的科学主义,而工科思维则是科技主义,追求生产效率,但是很多东西都不是那么容易出成效的。我们现在谈创新,不是不好,但不能急功近利。创新哪有那么容易,有很多领域几代人才能有一个创新,还有很多人是将已有的成果不断充实和完善。

    我们现在有很多措施、评价体系往往使很多学者容易好大喜功、急功近利,起到的是揠苗助长的作用,扼杀了人才、败坏了学风。这里还涉及到一个学术自由的问题,一定要以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以实验室工作为基础作研究。

    物理系不仅是重视基础,在学风、思想等方面也做得很好。我们现在看物理系很强,这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几十年对科学研究的坚持,是几十年的积累。现在最为可喜的就是群星灿烂的“后刘连寿时代”的到来。

    三是坚定不移地走国际合作的道路。刘连寿一开始就走国际化的道路,几十年来一直坚定不移。刘连寿本身基础就很坚实,上世纪50年代他在苏联留学两年,也多次到国外进行交流。刘连寿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十分务实,在国家不支持,学校没有能力配置实验室的情况下,他们坚持没有条件也要做。他们利用欧洲、美国等实验室提供的数据进行研究,正是因为他们做出了成就,我对教育部的态度就非常地强硬,坚定认为他们能做好。

    我校物理系跟德国自由大学,跟孟大中的合作都非常的务实,并且不止是单位时间内的合作关系,都变成了一种终身的友谊关系。当年孟大中跟华师合作的时候,曾说过要培养20个在科学前沿的人才,现在他做到了。当然,这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但这种国际化的合作确实带来了很大的成果。我们虽然只是一个一般的学校,目前还不是“985”,但物理学科的稳步前进至少证明像我们这样一个一般的学校,也可以培养出一流的人才,也可以做出高水平的成果来。但就现在为止,我们还不是最前沿、不是主体工作,还只是辅助工作,不能夸大,还要继续努力。

    四是坚定不移地培养人才、培养接班人。刘连寿他们重视做基础研究,也重视教学中从基础抓起。物理系特别重视本科教学,真正做到了教学为本、本科为本。他们的一流教授教本科课程是十分普遍的,而刘连寿教授则是一直到病重都在坚持给本科生上课。没有一流的本科教学,培养创新人才都是空的。

    物理系的发展中也遭遇过很多曲折,上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后,有些教授调走了,比如桂质廷、卞彭、邱永喜等。剩下来的老师好像在科研上稍微弱了点,但他们在教学第一线,热爱教学非常敬业,对学生非常地认真。这些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有所建树,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所以说,对于老师的业绩评价,是不是一定要看发表的论文和著作?我认为对学生的培养更应列入其中。现在虽然也逐渐认识到这个问题了,但实际还是重科研轻教学的。

    刘连寿教授走了后,再找像他这样的学者不容易,但是现在还是有一批不错的学者、人才,像物理学院的蔡勖教授、王恩科教授、吴元芳教授、周代翠教授等。有的人只是自己做学问,实际上很多东西不是一个人能够做好的,培养人才团队也是非常重要的。刘连寿不但学问做得好,也培养了一批后继人才,人走了事业留了下来。形成“马太”效应,才能保证人才不断层,根深叶茂、源远流长。

    (整理党波涛黄亚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