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站栏目 学术人生 正文
章开沅:永远的湖北联中
  • 编者按:本文是章开沅先生为《黉府弦歌烽火中——抗战烽火中的湖北联中》所作的序言。今天上午十点作者王立教授到桂子山拜访章开沅先生,详情请关注桂子先导后续报道。

                   序言

    去年冬天,有幸拜读了王立教授亲自送来的《烽火联中》书稿,并热情嘱我写序。读后觉得与我抗战时期曾经就读的国立九中竟是如此相似,许多往事浮想联翩。

    我至今还记得当年传唱的九中校歌:

    “岷峨突兀,江流荡荡。抗战军兴,九中始创。

    莘莘学子,来自远方。辛攻苦读,日就月将。

    燧火更始,毕业纷扬。努力奋斗,进取自强。

    充实我学识,淬砺我精神。誓扫倭奴穴,为我中华光。”

    九中创始于1938年冬季,12月15日正式开课。当时,我们一家八口逃难困居重庆,贫病交加,缺医少药,外婆与两个幼弟先后死去,剩下的孩子们辍学已经一年多。九中让沦陷区青少年免费入学(名义上为贷金),生活上也可以保证温饱,对我们真是莫大的福音。所以父母赶紧把我们还存活的四个孩子全部送到设于江津德感坝的九中。尽管是偏僻的荒山秃岭,竹篱茅舍难以抵御风寒,但毕竟可以继续升学,而且还有那么好的校长、老师与图书设备。否则我们姐弟的人生将会有另一种书写。

    由于僻处乡野,资讯闭塞,当时还不知道在九中之前已有一个湖北联中,也为成千上万流离失所的沦陷区孩子们提供继续升学与深造的大好机遇。正如抗战初期曾经主政湖北的陈诚在回忆录中记述:

    “当时最触目惊心的事实,是麕集武汉为数将近两万的青年流离失所,他们都已成为无家可归,无学可求,无业可就的流浪儿。政府对于这样多的无辜青年,是不能不闻不问的,是有责任收容和教养的。于是我在湖北首先做的一件有关教育的大事,就是成立联合中学。

    联合中学是合并湖北四十七个省、市、私立中等学校而成的一个学校。校长由我自兼,教育厅厅长兼任副校长。校本部初设武昌,下设二十二个分校,遍布于鄂西、鄂北各安全县乡。武汉流亡青年,经过甄审以后,就大半都分发到各校去,使他们又恢复了求学的机会。

    联合中学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公费。联合中学的学生,即十之八九都是流离失所的青年,他们已然无法得到家庭的接济,则给予公费待遇,是绝对必要的。否则他们的生活且将无以维持,还如何求得了学。”

    陈诚作为职业军人,主政湖北后能以民生为念,特别是追踪张文襄公的足迹,致力于国民基础教育的普及与提高,联中的创建可谓开全国风气之先,而泽惠于湖北人民尤为深远。近十余年来,我与陈诚长女陈幸及其夫婿余传韬教授相交甚笃,而对陈诚本人也了解渐深。前些年,其亲属遵循遗愿,把全部家藏档案文献赠与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珍藏,可见他及其家人对湖北绻念之深。因为既已涉及联中回忆,自然不能忘记这个历史人物。湖北联中的创立,成为全国几十所国立中学的先驱,湖北在抗战期间的国民教育劳绩,又复走在各省的前列。我多年以来都倡导研究国立中学,现今更深感加强研究湖北联中的必要。

    照片左起:台北湖北文献社的梅道冈先生、联中校友之女童中仪女士(原台湾金瓯中学校长)、湖北联中陈诚校长长女陈幸之夫婿余传韬先生(原台湾中央大学校长)、江汉大学王立教授(《黉府弦歌烽火中》一书的作者)。

    由于联中各分校大多处于鄂西北山区,而我就读的国立九中正好在山城重庆远郊的偏僻农村,两者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乃至风俗民情都相近似。我读《烽火联中》书稿,经常都有“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情思涌现。那连绵的山峦清澈的溪水,古老的祠堂建筑与简陋的竹篱茅舍,还有那昏暗的桐油灯草照明,乃至一日三餐吃不饱也饿不死的“八宝饭”,无一不勾起我缕缕不绝的乡愁。战时中学物质生活确实艰苦卓绝,但我们的精神生活却相当丰盈,我们有那么多堪称教育家的优秀校长,为数更多安于清贫,潜心施教的资深教师,还有那比较齐全的图书资料与实验设备,让我们有幸享受历史上难得一见的上乘基础教育,并且较早就拥有一个美好的精神世界。回想起来,听许多老师讲课简直是一种艺术熏陶,至今仍然回味无穷。我曾经写过一堂课的亲身感受:

    “有些老师虽然已经印象模糊,但个别特别精彩的课堂瞬间却永远定格在我的心中。如教中国地理的张耀祖老师,长身玉立,江浙口音,板书与绘图挥洒自如,大气磅礴。有次讲到华北某个地区,由于已经沦陷多年,他突然提高声调吟诵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边吟诵边板书,吟毕书竟,龙飞凤舞,一气呵成!课堂肃然无声,只见张老师略为间歇,端起随身携带的大茶壶咕咚咕咚喝了几大口,目光如炬,满脸通红,俨然关羽再世。尽管没有任何掌声与喝彩,但对我们幼小心灵的滋润都已蕴藏终生。”

    这样的课堂教学,这样的即兴发挥,只有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环境,才有可能自然涌现,无需任何事先的教案与演习。我曾无限感慨:“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到处寻觅抗战老兵,给以奖励并妥善安置,固属应有之举。但也不能忘记在那些国破家亡的岁月,一个个普通中学教师,在偏僻乡村竹篱茅舍中,倾注心血以如此激情感染流亡学生,培养一批又一批保卫与建设祖国的英才。中国不可侮,中国不会亡,张老师的讲课仿佛岳母刺字一样,把“抗日救亡”4个大字永远刻在我们心中,并且成为我们以后大批投笔从戎光复神州的前奏。

    我相信,湖北联中也有一大批这样优秀的老师,精彩的课堂,而这些安于清贫,埋头教学的乡村教师,其贡献并不亚于众多直接在前线奋勇杀敌的将士!怀着感恩的心情,写成这篇不大像序言的序言,奉献给那些让我们曾经受益无穷的学校与老师,希望有更多的师友参与这段坎坷而又悲壮的教育史的追忆与叙说。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先导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