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站栏目 学术人生 正文
章开沅:学生不是廉价劳动力,培养学生要堂堂正正
  • 作者简介:章开沅(1926.7.8—2021.5.28),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祖籍浙江省吴兴县,生于安徽芜湖。华中师范大学荣誉资深教授,美国奥古斯坦那学院(Augustana College)荣誉法学博士、日本创价大学与关西大学名誉博士。他是享誉国际的中国辛亥革命史研究会、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现改名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和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中心的创办人和领导人。2014年,88岁高龄的他向华中师大请求辞去“资深教授”头衔,包括每年10万元的津贴,为打破学术头衔终身制开了个好头。2018年荣获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1

    导师变成“老板”,学生成为课题的廉价劳动力,变身“打工仔”……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种异化的师生关系竟然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

    说实话,我很难理解这种现象。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应是世界上最纯洁、最真挚、最高尚的关系。学生虚心向老师求教,老师殷切教育学生成才,除此之外别无他求。

    老师要自己尊重自己。这种自我尊重,决不是因为有某种专长而自高自大,其确切含义是对于教师地位和作用的自我认识,是一种高度的自觉和责任感。这种责任感,表现为对学生的关怀,表现为时时刻刻都把学生放在心上,否则他就不称职。学生应当尊敬老师,但老师只有爱护学生,才能赢得他们发自内心的尊敬。

    我带研究生时,经常让他们去我家里讨论,一般每周两次,至少是一次,其他院系有兴趣的研究生还可以旁听。此外,近代史研究所还定期举行学术讨论会议,所内所有的教师和研究生都参加。会议内容往往是先由教师或研究生逐一报告自己近期的研究论文或研究设想,然后师生各尽所能,畅所欲言。

    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也是必要的,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就要允许失误和失败,老师不要把学生变成自己的影子,亦步亦趋,而是要鼓励学生超过自己。在学术研究上,导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要趋同,没有禁区,学术资源要与学生共享,学生也可以批判老师,不敢挑战权威的学生是没有出息的。

    老师不仅要在学生在校时关心他们,毕业后也不要放松教育,我把这种终身教育称之为“追踪教育”。学生毕业后,为师长者应该继续关心着他们的学术研究和个人发展,关注着学生的路子走的是不是正确,及时给予指导。

    教学作为一种互动,最可贵的是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相互问难、热烈讨论以及课余无拘无束的对话,从治学经验到人生真谛,处处都体现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复合功能。老师堂堂正正地培养学生,一代又一代新人就在这样水乳jiao融的过程中成长。

    本文来源:《人民日报》2010年11月2日第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