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要闻

《光明日报》报道我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中国史)

日期:2023-09-10 作者:马敏 高航 点击量:

编者按:今天是我国第39个教师节。《光明日报》刊登《探寻建设教育强国、躬耕三尺讲台的力量之源》文章,新老教师围绕使命倾心对话。我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中国史)以扎实学识,育栋梁之才,将黄大年精神播撒在广袤大地,做学生们心中的好老师、大先生。现全文转载如下:

以扎实学识,育栋梁之才

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中国史)青年教师高航:

马老师您好,作为您曾经的博士研究生,我读过您的多部著作,听过您的多次讲课,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历史学家深沉的家国情怀和教书育人的高度自觉。

今天,作为一名刚刚入职的年轻教师,很想请您结合自身经验,谈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如何弘文励教、立德树人,开拓同学们的思路和视野,将他们培养成品学兼优的高素质人才。

另外,当前经济社会飞速发展,部分人认为历史学对于国家似乎没有自然科学那么重要。您觉得,历史学作为一门古老的人文学科,如何才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其应有作用呢?

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中国史)负责人、资深教授、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马敏:

你提的问题非常好。我们中国史教师团队是全国高校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而黄大年精神的核心是“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我们不但要自己心系祖国,同时要培养出一大批拥有至诚报国之心的优秀学子。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像黄大年那样,做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四有”好老师,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去影响和带动学生。我们团队中的老一辈学者,如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先生等,都是如此做的。我记得很清楚,当初我和朱英老师考上章先生的硕士生后,他亲手为我们书写了楚图南先生给戴震纪念馆的题词:“治学不为媚时语,独寻真知启后人。”他还手抄了明代钱福的《明日歌》赠送我们,要我们一定抓紧时间刻苦学习,千万别蹉跎了大好青春年华。这对我们是一种极大的鼓励,使我们很快走上潜心治学的道路,在学业和事业上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具体到如何开拓同学们的思路和视野,我觉得老师的讲授很重要,但最关键的还是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要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今天的史学研究越来越精细化,这是个大趋势,但是也应当保持宏观视野和全局观念,要引领同学们多读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书籍,多读社会这本“无字书”,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而非局限于史学一隅。当同学们的理论素养得以提升之后,视野会更加开阔,思维方式也会发生转变,历史便不再只是发生在过去的故事,而是内化为他们自身的素养,成为推动他们不断成长的内在动力。

历史是一本厚重的教科书。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两个结合”,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植根于绵延不绝的华夏历史文明。

历史学科虽然不能直接推动经济建设,但是它可以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历史的借鉴。如我们正在从事的商会史研究和博览会史研究,对于新时期的商会发展和博览会事业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单就这个例子便可看出,历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同样能够服务于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其中的关键在于,要始终坚持践行黄大年精神,胸怀天下,潜心治学,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史学贡献力量,真正形成中国自主的历史学知识体系。

同时,我们也应当发扬“参与史学”的精神,像黄大年那样,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扎根中国大地,聚焦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以自己所学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目前我们团队成员中先后有四人加入“银龄计划”,积极参加支教、帮扶工作,将黄大年精神播撒在广袤的新疆大地,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原文链接: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3-09/09/nw.D110000gmrb_20230909_1-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