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城环学子参加第十二届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实习

时间:2021-08-12 18:27    来源: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作者:戴梓萱 魏雅清    点击:
7月28日至8月5日,“海岱儒风行·百年新征程”第十二届全国高校地理学基地联合实习在山东省实习基地进行。此次联合实习由山东高校地理G5联盟成员单位联合承办,由来自全国42所高校院系共计168人组成联合实习队。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敖荣军、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副教授刘济及2019级本科生魏雅清、戴梓萱参加实习。


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戴梓萱 魏雅清)7月28日至8月5日,“海岱儒风行·百年新征程”第十二届全国高校地理学基地联合实习在山东省实习基地进行。此次联合实习由山东高校地理G5联盟成员单位(鲁东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临沂大学、泰山学院)联合承办,由来自全国42所高校院系共计168人组成联合实习队。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以下简称城环学院)院长敖荣军、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副教授刘济及2019级本科生魏雅清、戴梓萱参加实习。



在7月28日的开幕式上,鲁东大学教授王庆、武汉大学教授刘耀林等人在会上致辞,向参与本次活动的学生提出要提升自我专业能力、思考地理学对国家发展的贡献、怀有地理学者的家国情怀等要求。



实习队此次实习活动的第一站为烟台山。王庆为队员们讲解烟台的历史,介绍芝罘岛和中集来福士的发展。鲁东大学教授战超为队员们介绍烟台的城市风貌以及地理环境对于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郑祥民引导同学们思考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之间的联系,并强调“用地理的眼光看世界”。午休休整后,实习队前往养马岛进行有关海岸地貌的实习。指导老师带领队员辨认海蚀平台、海蚀拱桥、海蚀柱等地貌,详细介绍了它们的地貌发育过程及影响因素。



7月31日中午,实习队员来到山东省东营市东北部的黄河入海口公园。北京大学教授王红亚、鲁东大学教授王庆、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周立斐以及北京联合大学教授张宝秀依次为实习队员讲解了黄河的泥沙来源、泥沙量的变化、泥沙来源与黄河三角洲扩张和缩小的关系,探讨了黄河三角洲区别于其他河口三角洲的特点,强调要保护河口,保护、利用好自然。



下午2点,实习队伍前往中科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在研究员的带领下,实习队员参观了地下水位控制试验样地、养分与下行效应控制试验样地、氮磷营养添加控制试验样地等。随后,实习队员来到鲁东大学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产教融合基地。鲁东大学教授赵英介绍了台田水利工程试验、绿色水稻种植、黑水牤绿色养殖和碱蓬柽柳芦苇生态修复等8项试验。



晚上8点,第十二届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第一次学术报告暨小组阶段性汇报在东营区会议室进行。中国科学院海岸带研究所研究员韩广轩围绕“黄河三角洲湿地环境演变与生态保护”作了报告。韩广轩介绍了滨海湿地立体观测体系并深入分析了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面临的五大威胁,重点讲解了黄河三角洲互花米草的治理与防治问题。



8月4日,实习队来到泰山。经过近三个小时的攀登,队员们最终到达玉皇顶。攀登在十八盘山路间,队员们观察到岩石上垂直节理、水平节理、X节理发育;眺望远处的悬崖峭壁,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夏云嵯峨,山势连绵。



根据疫情防控要求,本次实习于8月5日提前结束。虽有遗憾,但是队员们在野外考察期间将教科书上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在不同学校老师们的引导下学会了以区域对比、问题导向的思维研究地理现象;在小组讨论中与各校地理学子互相学习、共同成长。在今后的学习与研究中,地理学子将永葆“地理人”的情怀,发扬“脚踏实地,永不言败”的泰山精神,树立“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崇高理想,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地理人的力量。


编辑:玲玲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华大青年微信
华大青年b站

版权所有:共青团华中师范大学委员会 邮政编码:430079
 E-mail:ccnutw@qq.com  联系电话:027-67867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