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胡晓彤)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语言,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农村英语教育由于环境设施、语言氛围等多方面限制,教学工作一直停滞不前。为了缩小城乡英语教育的差距,提高农村学生英语的综合水平,8月19日,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党员先锋实践队教学组成员对湖北省仙桃市周帮村的孩子们进行了英语辅导,摆脱了“哑巴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听、说、读、写等方式,着重发展学生对英语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

农村的孩子思想比较保守,而其教学环境、师资力量相较于城市来说仍有较大差距,“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导致孩子们多是被动性学习,害怕开口说英语。除了学生本身的性格,远端连线的学习方式也使得教学效果有所下降。在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教学组成员多方查找、进行合理设计,利用特定的语言情景作为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从原来的“听、写”慢慢过渡到“听、说、读、写”,帮助学生摆脱机械乏味的重复练习。

教学组成员罗睿童教两位学生小菲和小凌学唱英文歌曲《god is a girl》,缓慢的旋律、重复性的单词,让两人掌握了歌曲的要领,尝试用英文唱歌对于她们来说是一次全新的体验,在感受英文歌曲旋律的同时也是对自己的英语学习的一种肯定。《疯狂动物城》里分角色扮演体验身临其境的美感;单词实物连连看,在游戏挑战中加深记忆;表情包的运用让学习植根于生活中,寓教于乐……英语不再是通篇的字母,它更像是一种生活的方式。
孩子们从原来的害怕出错到如今主动选择角色配音,表明英语对于他们来说已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实现自我的手段。罗睿童分享道:“两位孩子从第一节课的不出声,到只有一两句,到今天每一句都能听到声音,可以看到她们越来越外向,越来越自信了。” 得益于多样化的语言实践机会,学生们在一次次的自我突破中变得“敢说、勤说、乐说”,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也更加正面、积极。

随着新课标的改革,农村的英语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正在逐步提高“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英语能力,但城乡英语教育的差距短时间仍无法改变。化院党员先锋实践队以周帮村的学生为着力点,致力于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文化氛围,寓教于乐,重建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热情和信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党员先锋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