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传播传统艺术,弘扬中国文化

时间:2022-07-17 16:12    来源:化学学院    作者:郭雅婧    点击:
7月16日,化学学院博雅·行知支教团的队员们通过“汉字的演变”“剪纸”“魅力扎染”等课程带领学生们博览历史文明,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中国文化。在保持基础学科的教学不放松的前提下,实践队开展更多人文科学和传统文化课程,让学生们感受多样的文化和艺术。


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郭雅婧)7月16日,化学学院博雅·行知支教团的队员们通过“汉字的演变”“剪纸”“魅力扎染”等课程带领学生们博览历史文明,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中国文化。在保持基础学科的教学不放松的前提下,实践队开展更多人文科学和传统文化课程,让学生们感受多样的文化和艺术。


 

学汉字演变 晓古人智慧


博雅·行知支教团的语文老师张天,通过两堂精彩的语文课堂——《神奇的汉字》、《解密汉字的钥匙》,向学生们讲解了汉字完整的演变发展历程以及汉字的造字法。张天以自己姓名的甲骨文写法作为导入,着重向学生们讲解了甲骨文的来历及其“象形”的造字法。甲骨文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字,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重要标志之一。一个民族的历史只有在文字出现之后才可以被叫做文明史,在其之前都是史前社会。所以,认识甲骨文就是感受文明的开始。在此基础上,张天又依次简介了其他字体以及整个汉字至今的演变发展历程。在课程结束后,班上学生姜光焱表示,张天学识渊博,汉字的演变和古人的智慧令人震撼。


  

剪中国剪纸 赏民间艺术


美术老师刘心怡为学生准备的是《中国剪纸》。剪纸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一项民间艺术。刘心怡向学生演示了如何通过纸张的折叠,简易的笔画勾绘和灵活的剪纸方法创作出剪纸作品。每一位学生都通过学习指导、动手实践完成了自己的剪纸作品,也从中切实感受到了这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艺术的观赏性和艺术性。


  

扎白族扎染 感非遗魅力


“有没有同学知道‘扎染’是什么?”美术老师郭雅婧利用自己的两节美术课向同学们介绍了“扎染”这一项曾经一度濒临消失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让同学们亲自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在动手做扎染的过程中,学生们根据自己喜欢的花样纹式对白布进行捆扎,并放入由板蓝根等天然植物染料做成的染液中浸染。创作时,郭雅婧不断强调:捆扎的时候不必受教学的束缚,自由发挥,在拆线时也只管去享受,接受作品的模样。

 


博雅·行知支教团的老师们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向学生传授精神食粮,促进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下茁壮成长。正如郭雅婧谈道:“我上这堂课其实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我从我的美术老师那学来,又作为一名美术老师,把这项非遗文化传递给这些学生。如果他们能尽自己所能,继续传递下去当然是最好,但能让他们感受到这项艺术的魅力,我也已经很有成就感了。”

编辑:冯绮琪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华大青年微信
华大青年b站

版权所有:共青团华中师范大学委员会 邮政编码:430079
 E-mail:ccnutw@qq.com  联系电话:027-67867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