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程雅楠)为继承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为扶贫产业、乡村振兴作出贡献,7月23日,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求知明理,栀香楚陶”社会实践队抵达蕲春县管窑镇考察当地陶器产业,以“凝聚青春力量,助力陶器振兴”为主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增砖添瓦。

23日上午,“求知明理,栀香楚陶”社会实践队跟随制陶厂厂长李普法实地考察当地管窑厂、李窑厂等窑厂,参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制陶基地。据制李普法介绍,蕲春管窑镇制陶历史可追溯到宋代,素有“窑州”之美称,是湖北省三大传统陶产地之一。
陶器以日用陶和工艺陶为主,兼具艺术和实用功能。走访过程中实践队深度挖掘制窑厂的工业痕迹和历史记忆,了解到当地村民基本都以制陶为主业。实践队重点参观了李窑厂和管窑厂,在生产车间观看展示台上陈列的陶罐,学习拉坯师傅的制陶过程,了解窑厂手工制陶技艺的主要工序,为陶器振兴提供技实践基础。

据悉,管窑镇立足陶艺文化,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总体定位,编制“陶艺文化小镇”发展规划,将制陶业作为管窑镇的支柱产业进行打造升级。在李普法以及当地非物质遗产传承人肖鲜花的带领下参观管窑国际艺术区美术馆和陶艺名家作品展览馆。 该美术馆立足继承传统的制陶工艺,通过展览交流的形式对陶瓷艺术进行发展创新。实践队员对传统陶器如何在新的时代有全新的发展提出看法,提议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可以利用自媒体进行传播。

“求知明理,栀香楚陶”实践队将着力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基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力图在接下来的实践活动中,用实地考察、传播党史知识、促进管窑镇陶艺进一步的保护传承和转化利用,推动管窑陶艺产业的发展。
实践队通过此次考察学习,对当地的制陶产业和陶艺发展情况有了更立体的认识,也为管窑镇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参考。在新时代传统手工艺不应仅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也应该将创意转化为文化生产力,保护和创新传统手工艺,努力让传统手工艺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再次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