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张棋琪)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深刻的文化意义,包含着中国人民特有的爱国爱民、勤劳善良等优秀的道德品质。为增进小学生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7月21日到7月24日,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心火郧阳队为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茶店镇中心小学的同学们开设了以“走进四大传统节日”为主题的传统节日科普课程。本系列课程由支教队队员张棋琪主讲。

春节喜气洋,红火过大年
通过欣赏一幅幅年画,感受喜庆的氛围,学生们猜出本节课程主要教授的传统节日——春节。在带领学生们回忆、讲述春节的亲身经历后,张棋琪以时间为顺序,分别从腊八节、小年、除夕、大年初一等时间点引入介绍了祭灶、吃年夜饭、拜年等传统习俗,进而系统地讲述了春节的风俗。
“红红火火的春节”课程在学生们展示自己的剪纸作品中结束,四班学生王一程在课后表示:“在这节课之后,我希望我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去保护它们。”

清明祭先祖,抱负展雄心
在7月22日上午的“清明追思”课堂上,张棋琪首先带领学生们回顾了上一节课讲授的春节课程内容,通过与春节红火、喜庆的节日基调的对比,引出本堂课主要介绍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在对清明节吃青团、插柳等风俗习惯进行简单介绍后,张棋琪播放了歌曲《清明雨上》,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歌曲承载的情感,并由此导入清明节扫墓祭祖的风俗。
清明追思,缅怀先辈。张棋琪提出,希望同学们能够正确看待生死,并在当下树立远大志向,好好学习,为之奋斗,最后得以报效祖国。

清润端午节,粽香飘满堂
“屈原是湖北人,所以我想孩子们应该对纪念屈原的端午节有着更深的认识与感悟。”张棋琪在本节课前分享道。在课堂上,学生们回答了“为什么要纪念屈原”的问题,在《诗词中的端午》等视频的观看中,他们了解到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系长命缕等风俗习惯,并在清明节的知识竞赛中收获颇丰。
在课堂临近结束之时,张棋琪播放了传统节日的视频,并讲述道:“‘走进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系列课程已临近结束,希望同学们在课堂之外也能了解更多的传统节日,做好对它们的保护。”

中秋月儿圆,共写心中愿
在“丹桂飘香秋月圆”课上,张棋琪通过“嫦娥奔月”的故事引入中秋节的主题,并以“食在中秋”为重点,说明了中秋节的节庆食物除月饼之外,还有石榴、糍粑、柿子等。与此同时,借由视频影音和图片展示等影像教学手段,张棋琪带领学生了解中秋节的其他习俗,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课堂活动中,学生们主动分享了自己所知的与中秋有关的神话故事、风俗习惯,在互相交流中增进文化了解、增强文化自信。在课堂最后,同时也是在这一系列课程最后,师生们共同在信纸上写下心愿,相约于中秋节当日打开。
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看,文化自信指明了新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实践方向。开展“走进四大传统节日”课程是了解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培植传承人群、增进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有利于茶店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丰富精神文化储备,实现美好生活,更有利于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