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伍怡 熊瑾)传播非遗匠心文化,厚植红色传承精神。华中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协会举办了以“探寻革命老区,传承红色非遗”为主题的国家非遗千人合作计划,并组织志愿者前往各红色老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7月10日至11日,红安大布非遗调研小队来到湖北红安对大布进行实地调研,深入了解这项古老技法背后的故事及其传承发展现状。

红安大布又名“老土布”“家机布”,是红安县几千年来民间世代使用的一种手工产品,在战争年代,大布作为支援物资,被妇女们织作并提供给前线的红军。小小的一尺布匹,背后凝聚的是军民一心的红色传承精神,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在2009年被列为湖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7月10日上午,志愿者来到红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拜访红安大布非遗传承人黄珍兰及其儿子陶文成,欣赏大布的精美作品,感受大布的制作工艺,探讨新时代背景下大布的非遗传承。

在访谈过程中,陶文成谈到当前大布传承的主要目标:“传承是主要目的。同时要尽我们的能力为社会、周边的居民做出贡献,以红安大布为载体,帮助百姓就业创业。”陶文成还介绍了大布顺应现代社会所做的创新,如跨界合作将绣活与大布结合、原材料的改进、花纹的学习与借鉴等,非遗传承不能一成不变,与时代共进,守正创新,才是正确的发展道路。谈到技术传承面临的困境,陶文成指出,由于织布枯燥乏味以及获得效益的投入周期长,很多年轻人都难以坚持,这也是传承过程中面临的巨大问题。

在红安大布传习馆中,陶文成的妻子为大家示范了大布的织造过程,志愿者上织布机亲身体验,感受织布的乐趣,更加深了对这项技艺的感受与了解。
为了更好了解红安大布的传承发展的问题与意义,11日下午,志愿者针对红安居民对大布的文化认同感展开了问卷调查。在问卷采访过程中,不少居民都表示出对红安大布强烈的自豪感,一位受访者表示:“我的母亲从小就教我织大布,我是穿着大布长大的。大布对我来说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我对母亲的记忆,无论用什么方法都要把它传承下去”。

大布,于经纬交错与色彩碰撞中展现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美学,其织起的更是红色精神的传承。非遗大布的传承任重道远,需要多方的支持与合作,立智守正、匠造创新,让这古老技法在新的时代迸发出新的活力。
审读人:李红雷 倪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