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魏晓暄 赵雯)文化见证历史,非遗彰显魅力。7月25日下午,华中师范大学心火支教团新洲队(以下简称“新洲队”)邀请龙丘皮影戏区级代表性传承人蔡国均、蔡亚东、蔡致民三位老艺人来到新洲区周欣书城,为孩子们带来了一节非遗皮影戏课程。

龙丘皮影戏始于汉朝,盛于宋朝,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作为非遗传承群体蔡家班成员,蔡国均、蔡亚东、蔡致民三位老艺人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从事皮影戏表演工作,几十年来致力于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龙丘皮影戏内容丰富、曲目繁多,沿用传统的黄陂腔进行即兴编唱,取材于历史故事,融合唱念做打、生旦净丑的表现形式,在表演时艺人根据曲目故事和皮影人物形象即兴创作对台词,形式灵活多样。
精于工匠于心,传于世品于行。谈起手中的皮影,三位蔡师傅讲述了皮影的制作过程。龙丘皮影制作精细,制作者首先需要采集粘合纸板,在纸板上设计绘制模型,雕刻着色细节部分,再三层连体粘合成型,经过裁剪边角余料及打浆、着色、雕刻空白处、木锤打平、上光油等步骤,将各部件组合,最后绘制头面成形。每一个皮影制作都要经过长时间打磨,且后期需要防护、养护。
在皮影戏演出环节中,三位蔡师傅为孩子们表演了《桃花女下山》中的节选片段,同学们沉浸在皮影戏的表演中,听蔡师傅讲述关于皮影戏的故事。“皮影戏的表演是需要演出角色的‘喜乐悲哀’,人物都是有表情、有性格的。”三位蔡师傅在讲解中这样说道。

支教队队员刘轶带领同学们学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并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如何传承发展非遗皮影戏艺术,同学们表示此次课程收获良多。张楠(化名)同学兴奋地表示:“看完皮影戏后,我觉得皮影制作精致,皮影戏演出也非常震撼,希望我以后有机会能够学习更多皮影戏知识,了解更多有关我们本地的非遗文化。”

“隔帐陈述千古事,灯下挥舞鼓乐声”,三位蔡师傅如今依旧坚持在皮影戏的舞台上表演,将非遗文化传承下去。此次皮影戏进课堂活动,将传统艺术文化同美育相结合,推动非遗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参与保护非遗文化的意识。
审读人:姚珂 徐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