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张世甲 刘航)为发挥历史街区作为城市文化记忆载体作用,延续城市文化脉络,提升黎黄陂路建筑遗产、历史文化、美学艺术和人文情感等内在价值,了解游客对黎黄陂路文化的认知程度,8月7日,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共赴黎明”2023暑期实践队前往黎黄陂路开展主题为“黎黄陂路历史文化游客认知现状”的调研访谈活动。
黎黄陂路坐落于武汉市江岸区同兴社区,紧邻长江江滩,是武汉市的重要历史街区与旅游休闲空间。黎黄陂路的历史风情与人文特性体现出的原真性凸显了地方文化、社会、经济与生态的特色,逐渐成为武汉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实践队队员针对游客进行了调研问卷的分发以及访谈,其中成员张世甲首先对在巴公房子旧址前打卡拍摄的三名女大学生进行了访谈。三名女生告诉团队成员,她们是外地游客,在暑假期间趁机来到武汉旅游,当被询问到“为何选择黎黄陂路作为游览打卡点”时,三位女大学生表示小红书、抖音APP等作为“大学生特种兵式旅游”的种草平台,为她们的武汉之旅规划行程提供了借鉴,成为吸引她们前往黎黄陂路感受地域特色的重要因素。在旧址的实地游览中,游客仿佛进入了近代汉口的租界岁月。

成员刘航对三名男大学生进行街访。三名大学生是2023届毕业生,武汉作为他们选择毕业旅行的地点之一。三名大学生通过自媒体了解到黎黄陂路,当被询问到“黎黄陂路最吸引你的点是哪里”时,他们表示,对街口整体的建筑风格印象最深刻,这和周围的高楼形成鲜明的对比。整个街区都体现着东方文化与西方建筑的融合,承载着历史与现代的时代信息。当问道“与你们去过的景点相比有什么明显的差异”时,他们表示,夜间经济差异巨大,就拿和江汉路步行街进行对比,晚上的江汉路灯火通明,人山人海,反观黎黄陂路人烟稀少,夜经济比较贫乏,夜间可持续性发展乏力,并表示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要秉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理念,保护现有的建筑风貌为第一要务,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引导盘活黎黄陂路的夜间旅游,助力城市更新。

此次访谈活动帮助队员们深入了解了黎黄陂路历史文化在游客中的认知现状,通过这次的调研与访谈,实践队成员都有深刻的感悟。黎黄陂路作为武汉城市文化的重要记忆,在城市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筑美学等各个领域都具有重要价值,其改造升级推动艺术、创意、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

“共赴黎明”2023暑期实践队成员致力于发挥专业优势,通过整理访谈报告、筛选有效内容,分析样本情况与数据,为促进当地红色文化资源有效利用、传承黎黄陂路历史记忆提出切实有效的建议,进一步提升黎黄陂路在城市中的存在感,推动文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延续城市文化命脉。
审读人:连海江 秦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