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青春三下乡:楚茗探源智行队开展土家族服饰研学活动

时间:2024-07-12 17:48    来源:人工智能教育学部    作者:孟泊含 殷梅    点击:
​2024年7月5日下午,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楚茗探源智行队前往湖北省恩施州宣恩县兴隆老街,深入了解土家族传统服饰,探索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融合之路。


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孟泊含 殷梅)2024年7月5日下午,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楚茗探源智行队前往湖北省恩施州宣恩县兴隆老街,深入了解土家族传统服饰,探索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融合之路。

图片1:织锦


土家织锦: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瑰宝


作为土家族文化的活化石,土家织锦以其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见证了民族历史的沧桑巨变。智行队深入探访,发现土家织锦不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土家族人民精神世界的生动表达,每一幅作品都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通过与当地手工艺人的亲切交流,他们了解到,织锦的每一根丝线、每一个图案,都源自设计师对自然风光的感悟、对民族传说的演绎以及对历史故事的追溯,这些赋予了作品独一无二的艺术生命力。

      图片2:织锦

        

        织锦是一项需要极高耐心和技艺的工作。手工艺人首先根据设计图样,将丝线精心染色,然后将其按照图案一一固定在织机上。在织造过程中,艺人们运用复杂的织造技术,如挑织、提花、编织等,将丝线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形成精美的图案。


图片3:西兰卡普


西兰卡普:土家族的工艺奇葩


西兰卡普飞汉语译为“土花铺盖”,被誉为土家族民间工艺奇葩,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了土家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艺术形式汲取了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典型图案,如原始的几何纹、汉代的云气纹、六朝的莲花、唐代的牡丹、元代的松竹梅、明代的串枝莲等,并经过艺术变形和技术处理,通过挑织而成。西兰卡普不仅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图片5:传统服饰


匠心独运,织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智行队在村寨中发现,织锦不仅是艺术品,更是土家族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从节日的盛装到日常的家居用品,织锦以其实用性和美观性,融入了土家族人民的衣食住行。许多手工艺人在保持传统技艺的同时,也在探索创新。他们尝试将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融入织锦创作中,使土家织锦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需求。


图片6:传统服饰


在探访过程中,智行队深刻感受到,织锦这门古老艺术的保护与发展,不仅关乎土家族文化精髓的延续,更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所在。将土家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现代旅游业的创新理念相结合,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旅客在欣赏这些精美艺术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土家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不仅将为当地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也将为村民们带来更加繁荣的生活。


审读人:李娜 任嘉航 王瑞


编辑:邱亚航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华大青年微信
华大青年b站

版权所有:共青团华中师范大学委员会 邮政编码:430079
 E-mail:ccnutw@qq.com  联系电话:027-67867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