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张昊冉 严习月)2024年7月8日,河南省信阳市郝堂村的中国乡建院内一场汇报大会正在开展。新闻传播学院与社会学院师生共计25人赴“美丽乡村”国家示范建设点——郝堂村调研,分队成员们依次上台,代表小组在一周中的调研观察、走访发现的情况进行总结和汇报。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陈科,新闻传播学院带队老师李鸿、刘征,驻村艺术家张卫星,郝堂村运营策划金可心出席本次会议。

(活动现场照)
本次汇报内容聚焦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大方向开展,分五小组采访村委会、原住民、新村民、游客、运营方五类不同的群体,深入挖掘郝堂村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发展过程中的特色和亮点、重点及难点,从新闻传播学专业及社会学专业角度,提出“传播赋能”“艺术铸魂”为首要的乡村振兴发展思路。
文旅兴村,客乐郝堂——听郝堂村的游人怎么说
第一组同学将采访目标对准郝堂村游客,涵盖游客年龄、收入层次、旅游体验、兴趣偏好、消费习惯及满意度,广泛收集关于旅游产业、文化特色、服务设施等方面的反馈建议,针对郝堂村“平均消费水平不高”“过路旅游”“伪旅游”问题,提出郝堂村在游客心目中是“免费周边小公园”观点,通过细致分析,小组提出加强“公司+农户”模式、优化管理和服务、加强农文旅相融合等具体措施,希望为郝堂村的再振兴贡献微薄之力。

(第一组 宋涵先杰同学汇报)
陈科对同学们扎实的调研素材进行充分肯定,提出小组应缩小切入点,注意收集已有资料,从河南省信阳市及周边城市主要游览区特点及游客偏好点出发,寻找出适合郝堂游客的“吸引点”“特色点”;刘征建议该组同学要结合郝堂村打造“半城半乡”特色村落目标,将思考的中心放在“如何吸引城市人”的问题攻克上,提出问题解决思路应满足“既要留住现有游客,又要开辟新兴人群前来游玩”的目标;张卫星在肯定该组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倡议:“宏大的措施固然适用于所有农村的发展,深入的解决方法和预测才能得出更加完备的结论。”
再搭桥梁,共绘蓝图——用“五感”赋能和美乡村传播方式
二组同学深入调研郝堂村“逆水行舟的资本再下乡”现象,揭示了郝堂村在吸引整合社会资本中面临的多重挑战。小组成员敏锐发现,村委会与村民认知水平与社会资本融入乡村之间存在发展困境,村委会、上级政府与第三方运营机构间沟通协作不畅,边界模糊,互动缺失等情况加剧了发展困境。

(第二组 熊若翔同学进行汇报)
针对上述问题,刘征认为,第三方运营机构应充分利用其专业优势,通过编写旅游宣传册、设计旅游招贴等创新方式,帮助村委会解决传播难题,促进双方矛盾的化解。

(驻村艺术家张卫星进行点评)
张卫星则强调了郝堂文化凝练的特色IP(知识产权)在推动郝堂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当前郝堂村村民对IP的认知尚浅,未能充分认识到IP作为数字资产在村庄运营中的潜在价值。此外,他还提出了“声音传播”的概念,强调“五感”在传播赋能中的重要媒介作用,建议同学们通过郝堂特有的声音元素来丰富游客的感官体验,增强游客对村庄的记忆点。
最后,陈科从游客体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围绕“五感”(形、声、味、闻、触)打造全方位旅游体验的策略。他认为,郝堂村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体验活动,让游客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上都能感受到郝堂的独特魅力,从而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游览,并自发宣传郝堂。
和美乡村,寻求纯真——文化赋能郝堂村建设的可行性研究
第三组同学以驻村艺术家为研究群体,通过采访毛尖非遗传承人曹永安、图书馆管理者詹丽老师、郝堂村规划设计者孙君老师、驻村艺术家张卫星老师,发现他们对于线上传播推广具有不想传、不会传的特征,同时引入“乡村乡建”“和美乡村”“乡土中国”等概念,搭建起郝堂村建设的大背景与大架构。

(第三组 李箬婷汇报)
张卫星鼓励该组同学从乡村的真善美出发,思考如何在未来郝堂村建设中使得手工业等艺术归属于和美乡村的价值体系下,让游客可以从自然中寻找更多可能性。
寻访村民,倾听心声——产业振兴中的郝堂发展路径探索
第四组同学讲述了采访本土村民、新村民的小小故事,围绕“产业振兴之路”,调研了郝堂村原住民对本村发展的期待。该组同学总结指出,郝堂村面临村民思想保守、缺乏创新发展动力的问题,其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尚未得到充分挖掘与利用。农产品如莲子、荷花等多停留于初级加工阶段,销售方式零散且同质化严重,缺乏统一的品牌宣传与市场推广策略。此外,村内的人情往来与商业化手段匮乏的现象,也制约了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郝堂村荷塘景色)
针对上述问题,第四组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一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通过深加工和品牌建设促进产业融合升级;二是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旅游服务条件,提升游客体验;三是加强宣传推广,利用广告效应,加强高校合作,建立村集体宣传团队,形成统一的对外宣传口径,以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助力郝堂村走上产业振兴的快车道。
陈科提出,小组调研内容充实,在尝试从“故事——现象——问题——思考”等逻辑路径寻求对策,但仍需从“问题提出——故事讲述——反映现象——思考原因——提出思路”,学会从每个采访对象反馈的情况中,建构“微观--中观--宏观”的叙述路径。
村委发力,激发活力——组织振兴中的郝堂发展探索
第五组同学深入调研郝堂村村委会,揭示了村委会在压力型体制与动员型政治交织下的运作现状。研究从村级组织工作量计算、村中运行经费使用情况、集体财政创收能力情况等三个方面,勾勒郝堂村为代表的中国农村基层组织运行的发展轮廓及面临的困惑。

(第五组 岳坤同学发言)
为应对这些挑战,第五组提出了措旨在激发乡村内在活力,推动郝堂村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路径。一是打造具有吸引力的流量IP,建设服务型政府,通过增强游客的深度参与和情感互动,提升村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重构乡村文化场域,明确乡村定位,以乡村养老为突破口,探索多元福利观下的高福利、低消费养老模式;三是依托熟人社会优势,发展养老院模式与家庭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为乡村养老提供全方位支持。
刘征对同学们专业的角度提出的问题思考表达肯定,同时,张卫星就同学们提出的一些现象进行了答疑,并强调,同学们要以村里人能懂的话语进行沟通交流,这是十分重要的一种技能。
长达5个小时的小组调研汇报活动中,各组同学不仅积极发言,为郝堂村的发展建言献策,还就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再思考、再提问”。会议持续到晚上近八点,但同学们的思想依旧十分活跃。会后,同学们将继续整理自己的调研成果,真正落实传播赋能的初心,为中国的乡村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审读人:程秀莉 李鸿 陈科 雷天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