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于继泓)7月28日,华中师范大学圣兵爱心社(以下简称“圣兵爱心社”)第二十四届爱心之旅暑期实践队宣恩队部分队员前往湖北省宣恩县非遗传习所,与州级传承人李万珩对话,学习薅草锣鼓的起源与发展,感受非遗传承人的坚守精神。
薅草锣鼓又名山锣鼓,是一种和生产劳动相伴而生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2008年6月,宣恩薅草锣鼓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非遗传习所内,李万珩向队员详细介绍薅草锣鼓产生的原因:“一是山大人稀,二是鼓声有振奋人心的作用”。据李万珩介绍,薅草锣鼓最早起源于农耕时代。由于人们在劳动时感到疲惫,故采用这一方式来振奋精神;在山大人稀的环境下,敲锣打鼓还可逼退野兽。

(图一 李万珩向队员介绍非遗知识)
薅草锣鼓作为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有其独特的发音方式和语言魅力。因此,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薅草锣鼓用普通话传唱的效果不佳。在李万珩的介绍下,队员了解到,近年来,短视频的流行加大了薅草锣鼓的传播力度。与此同时,湖北省宣恩县非遗传习所在薅草锣鼓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政府“进社区、进校园、进村落、进企业、进军营、进景区”的“非遗六进”政策,使薅草锣鼓真正走进了大众视野。

(图二 李万珩现场演绎)
李万珩还讲述了关于老一辈人对于非遗文化的坚守故事。李万珩的爷爷嗓音条件早已变差,但仍然会在空闲时唱起山歌,坚守薅草锣鼓这项技艺。在这样的环境中,李万珩耳濡目染,薅草锣鼓也在家族中代代相传。

(图三 队员体验薅草锣鼓)
在传习所大厅,队员们和李万珩学习薅草锣鼓的演唱方式。他介绍道,薅草锣鼓的题材广泛,包括幽默故事、爱情故事及反映民众生活的内容,其伴奏乐器则主要为一锣一鼓。他还现场演绎了经典曲目《幺姑筛茶来》。队员们接过锣鼓,亲自感受锣鼓碰撞发出的悠扬之声,体验这一古老艺术的魅力。

(图四 队员合影)
最后,李万珩寄语队员:“希望你们对宣恩县非遗文化有更充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希望更多的青年人加入到非遗文化的传承队伍中”。通过本次调研,队员们不仅了解了薅草锣鼓的起源、发展的基础上,还亲自体验了演奏过程,感受到了宣恩县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
审读人:王莉 王铭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