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华师学子走进湖北省科技馆开展科普+教育实践

时间:2024-07-30 17:51    来源:人工智能教育学部    作者:陈琦帆 祝启鑫    点击:
暑假期间,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智远同心科技馆队(以下简称“科技馆队”)赶赴湖北省科技馆开展了“科普+”科学教育项目实践。实践活动开始以来,科技馆队始终以“多彩筑梦,智启未来”为宗旨,以暑期工作室课程为基础,用实验与体验让科学知识在学生心中“落地生花”。


       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陈琦帆 祝启鑫)暑假期间,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智远同心科技馆队(以下简称“科技馆队”)赶赴湖北省科技馆开展了“科普+”科学教育项目实践。实践活动开始以来,科技馆队始终以“多彩筑梦,智启未来”为宗旨,以暑期工作室课程为基础,用实验与体验让科学知识在学生心中“落地生花”。


       在“科普+”科学教育项目实践中,科技馆队坚持以“科普+”为主线,将科普分别与实验、拼搭、艺术相结合,开设魅力科学、智趣拼搭、科艺创意三大板块的项目式教学,抓住现代科技话题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针对适龄青少年儿童开展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宣传。另外,科技馆队也深入实际,针对科技馆不同群体开展调研,对课程进行多次迭代完善,探索科技馆暑期合作课程新路径、新方法。


图1 智远同心科技馆队合影


       创想无限,“智趣拼搭”课程让设计成为现实。结合科技馆设备资源——捍卫者小威奇,本类课程致力于通过STEAM教育模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这类课程中,学生们可以利用各类拼搭玩具和材料,动手制作属于自己的小发明。从简单的机械结构到复杂的动力系统,每一个设计都体现了学生们对科学的探索和对技术的热爱。科技馆队用“小实验+大拼搭”的形式,分解降低课程的难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图2 队员帮助学生拼搭摆钟


       文化铸魂,“科艺创意”课程用非遗走进科学。融合科学与艺术的元素,本类注重引导学生探索科学知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应用。科技馆队创新文化传播形式,带领学生探索剪纸、蜡染、漆扇等非遗技艺中的科学原理。学生们在动手实践中,不仅掌握了科学知识的应用,还深刻理解了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实现从“知”到“行”的飞跃。通过这种跨学科的学习与探索,学生们领略了探索科学知识与传统技艺的交融之美,开拓了视野,拓展了创作的可能性。


图3 学生判断剪纸图形的对称轴


       科技启航,“魅力科学”课程以实验丰盈体验。本类旨在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在本类课程中,科技馆队设计了丰富多样的科学实验,如“吃软不吃硬的非牛顿流体”、“用酸碱性实现变色反应”、“用静电让四角星乖乖听话”等。学生们通过科学实验和互动展示,深入探索物理、化学等多个领域的奥秘,感受到科学的魅力。科技馆队通过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欲与好奇心,还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图4 队员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本次馆校合作的“科普+”科学教育项目丰富了馆内儿童的暑期生活,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科学探索的种子。学生们在活动中收获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也在实践中锻炼了动手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思维。未来,科技馆也将不负韶华,砥砺前行,让科学的种子在更多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审读人:李娜 任嘉航


编辑:张嘉文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华大青年微信
华大青年b站

版权所有:共青团华中师范大学委员会 邮政编码:430079
 E-mail:ccnutw@qq.com  联系电话:027-67867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