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陈志超 林婧 马荣)为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同时增强团队凝聚力、战斗力,提升青年学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7月25日,法学院“乡村振兴”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赴革命老区湖北省兴山县高桥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并走进巴兴归革命烈士纪念馆与官田岭“箩稗子”惨案遗址进行参观学习。

图1:实践团在巴兴归革命烈士纪念馆合影
“赓续巴兴归红色血脉,谱写新时代和美华章。”巴兴归革命烈士纪念馆以巴兴归革命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为主线,以“东方欲晓”“英雄赞歌”“抗日救亡”“八方乐奏”为四大单元,用一件件实物与一幅幅图片,展示了巴兴归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历程,也呈现了“红色高桥”的光辉历史。在纪念馆内,实践团成员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通过观摩历史文物与图片资料,深入了解了巴兴归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过程以及巴兴归苏区人民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史。在参观与学习的过程中,成员们接受了一场“沉浸式”红色精神的洗礼,切身感受到革命先辈们不屈不挠、无畏牺牲的爱国主义情怀与革命信仰。

图2:实践团在巴兴归革命烈士纪念馆参观学习
随后,实践团前往官田岭“箩稗子”惨案遗址进行参观。20世纪30年代初,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工农红军在鄂西地区开展了广泛的武装斗争与土地革命运动。1930年8月18日,在高桥乡贺家坪村官田岭,巴兴归三县联防“剿共”团长邓维楚召开了一场针对中国共产党与革命群众的血腥大会,制造了震惊鄂西的“箩稗子”惨案。在遗址现场,高桥乡人大主席林自彬为实践团成员介绍了“箩稗子”惨案的历史背景与过程,17名先烈英勇就义的悲壮故事让团队成员们深深感受到先辈们为民族独立与人民幸福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图3:实践团成员在官田岭“箩稗子”惨案遗址参观
本次党史学习教育不仅是对革命历史的一次回顾,更是对法苑青年的一次精神洗礼。他们不仅直观地了解了革命先烈们的英勇事迹,也意识到当今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通过重温革命历史,实践团成员们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并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与学习中将始终把党的信任与重托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实到行动上,不断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审读人:万枞 张永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