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院

学术讲座《中国与安息、罗马艺术交流三题》举办

时间:2025-04-22 22:57    来源:美术学院    作者:王新霞    点击:
4月18日下午,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主办的“中国与安息、罗马艺术交流三题”专题讲座于美术学院五楼会议室召开。本讲座是由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后、美术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史论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朱浒主讲,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蔡敏主持,学院诸多师生积极参与。


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王新霞)4月18日下午,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主办的“中国与安息、罗马艺术交流三题”专题讲座于美术学院五楼会议室召开。本讲座是由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后、美术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史论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朱浒主讲,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蔡敏主持,美术学院诸多师生积极参与。



朱浒从新发现的安息人与安息雀画像石、汉代胡人席镇与安息举右手人像、浙江海宁画像石墓中新发现的罗马艺术因素三方面分享了他本人关于中国与安息、罗马艺术交流的研究。



讲座伊始,朱浒讲述了自己在山东艺术学院博物馆考察时,意外发现的一块汉画像石的过程。经过仔细辨认,他认为这块画像石反映的应该是目前已发现的汉代胡人形象中较典型的安息—贵霜人。由此,朱浒为大家介绍安息人形象特征与辨析方法,还探讨了图像组合的意义,即安息人与大雀构成的完整祥瑞体系,以及汉晋艺术中安息雀的造型特征与象征意义。



朱浒继续讨论了汉代胡人席镇与安息举右手人像,认为古印度造像中举右手的手势并非源自印度本土,在哈特拉地区其含义多被认为是发誓立约,表示虔诚、忠诚、权利、勇气、武功和友情等。此外,他还列举、分析了举右手的汉代席镇的样式、类型与特点,通过史料记载汉武帝时期中国人与安息人的交往,分析汉代席镇与安息帝国举右手人物的关联。



朱浒从“稚”“腹有颜面”“手持乐器”“鹰”四个元素,分别寻找胡人图像造型与古希腊、古罗马帝国文化的关联。并在文献记载中,搜寻汉朝与罗马的交流、对罗马的认识。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罗马与中国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天竺(印度)与交趾(越南)是罗马人来华的重要中转站,为海上丝绸之路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影响提供了有力支持。



讲座结束后,教授陈晓娟对讲座内容进行了点评与总结,现场师生也与朱浒进行了热烈互动。朱浒对师生关于讲座内容提问进行了详细的解答与探讨,例如人像“举右手”的特殊含义、四神中“朱雀”与“大雀”的区别等。这次讲座不仅使美术学院师生对安息举右手人像、雉、大雀、凤凰、鹰的形象有了深刻的认识与区分,也对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贸易往来有了新的认识,同时对如何进行学术研究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审读人:刘倩 张晓冰

编辑:何治成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华大青年微信
华大青年b站

版权所有:共青团华中师范大学委员会 邮政编码:430079
 E-mail:ccnutw@qq.com  联系电话:027-67867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