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增强爱国主义教育

诗书礼乐大讲堂开讲 国学院副教授许刚谈“六艺”

时间:2014-12-01 16:51    来源:华大青年网    作者:黄小兰    点击:
11月30日晚,诗书礼乐大讲堂在历史文化学院开讲。第一期,湖北省国学研究会会员、我校国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许刚讲授了中国古代课程体系——“六艺”。
  
  华大青年讯(见习记者 黄小兰 摄影 刘赛赛 见习记者 袁瑞婧)11月30日晚,诗书礼乐大讲堂在历史文化学院开讲。第一期,湖北省国学研究会会员、我校国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许刚讲授了中国古代课程体系——“六艺”。
 

  在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我校团委成功申报团中央创新试点项目——《思想引领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教育》后特设华中师范大学“诗书礼乐”大讲堂,内容以“六艺”为主,共九期。何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然而,“六艺”不只是六种技艺。在本期的“诗书礼乐”大讲堂,许刚逐一深入地讲解了“六艺”。
 

  “六艺”是先秦时期士大夫阶层学习的必修课,也是孔子教授学生的内容,它代表当时中国人的知识体系。
 

  “六艺”中的“数”,即数学,但也不限于此。“数”是以数学为核心而扩展开的,反应了中国古人的数学成就,涉及二十四节气、勾股定理、建筑……在古代,“书”是字的意思。“书”不仅包括了中国汉字的构造和造字法,还囊括了与文字有关的经典、书法等。“御”,即驾驭车马,在古代不仅是一项生活技能,更是一项作战技能。驾驭技术也涉及礼仪,五种驾车方法,要求细致而严格。“射”,不仅是一项简单的射箭技术。古代射箭的每一个细节都合乎“礼”的要求,是古人君子风范的体现。
 

  从“数”倒着讲到“射”,许刚把重点放到“礼”和“乐”上。先秦时期,崇尚以“礼乐”治天下。“乐”即音乐。在古代,“声”是最低级的层面。只要是有动静能发出声响都能归入“声”,不能算“乐”。而“音”,是指有节奏的声音,比“声”高一层次,但还不是真正的“乐”。能唤发人的美好感觉、体会和情感的音乐,才是“乐”。
 

  谈到什么是古人的音乐时,许刚还在黑板上写了繁体字的“乐”,他摆动肢体演示“乐”的形态,引得现场一阵大笑。他说,“乐”就像是一个人听了音乐,在快乐地手舞足蹈。许刚还指出,亡国之音、靡靡之音,都不是“乐”。
 

  “乐”与“书”里的经典相配,就可以吟诵,比如《诗经》。在提到以吟诵的方式读《诗经》时,许刚现场吟诵了《诗经·卫风·木瓜》的一部分,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
 

  “礼者,起于争也。”许刚说,人与人之间有竞争有争夺,故以礼调节,因此“礼”起于“争”。儒家思想认为人性本善,主张“礼乐”教化。许刚还深入地讲述了我国古代的君臣之礼、朋友之礼、夫妻之礼、冠礼、丧礼、祭礼……许刚说,古代崇尚礼让、谦让。之所以深入讲古代的礼仪,就是想告诉同学们,要讲究礼仪,礼多人不怪。
 

  当然,今天,我们不能照搬“六艺”里的元素,许刚表示,要吸取精华部分,从中体会并转化,能为现代所用。
 

  最后,许刚指出,在不久,中国传统文化将进入中小学课堂,成为一门课。这对于学国学、历史、中文的同学来说是一个好趋势。许刚也深感生逢其时,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扬充满了希望。
 

  许刚,华中师范大学国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国学培训中心主任、湖北省国学研究会会员、山东卫视《新杏坛》、湖北电视台《书香荆楚》、武汉电视台《问津国学》栏目合作专家。著有《张舜徽的汉代学术研究》、《中国孝文化十讲》、《国学而立集》。


编辑:张倩虹


编辑: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华青访谈
恽代英采访团:奔跑在采访、支...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版权所有:共青团华中师范大学委员会 邮政编码:430079
 E-mail:ccnutw@qq.com  联系电话:027-67867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