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增强爱国主义教育

诗书礼乐大讲堂第二期:发现古典音乐的魅力

时间:2014-12-07 00:41    来源:华大青年网    作者:安聪    点击:
12月5日晚,诗书礼乐大讲堂第二期在历史文化学院开讲。我校历史文化学院2013级博士研究生潘斌担任主讲,主题为“不只是陶冶情操—古代社会中的音乐”。
  
  华大青年讯(见习记者 安聪)12月5日晚,诗书礼乐大讲堂第二期在历史文化学院开讲。我校历史文化学院2013级博士研究生潘斌担任主讲,主题为“不只是陶冶情操—古代社会中的音乐”。


  在讲授开始前,潘斌首先谈到了什么是音乐这个问题。她从自己考大学面试时的经历讲起。当时,潘斌在面试时抽到了“什么是音乐”这个问题,她认为这个问题很简单,在回答时侃侃而谈。可在经过深入学习后发现,音乐是是用来感受的,而不是用来说明的,需要去感受,去领悟。“就如今天的这个主题,‘音乐不仅是陶冶情操’,那音乐还可以为我们带来什么?这不是由我来告诉你们,而是通过你们自己的感受来体会。你们的体会是什么,那音乐就是什么。”


  在正式开讲后,潘斌通过分析象形字“乐”的结构和讲解古代文献对“乐”的解释,向大家阐释了古人所理解的乐,古人的音乐不仅仅是演唱,还包括乐器演奏和舞蹈等。潘斌以《南丰畅》和《神人畅》两首古代乐曲为例,说明了古琴有泛音、散音、按音三种不同的音色。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不同音色地区别,潘斌还现场演奏了《神人畅》的其中两段,让现场的同学对古琴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随后潘斌介绍了西周的音乐教育,包括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学习进度和教育目的等。她提到,在西周时期,音乐思想已非常成熟,在先秦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并以《乐记》为例,讲述了其中的礼乐思想。其中,孔子是不得不提的一位人物,他非常痴迷于音乐,在音乐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孔子认为最好的音乐是“尽善尽美”的,“善”指的是内容,“美”指的是形式。


  而在谈到音乐的等级化—礼乐制度时,潘斌以编钟为例介绍了乐器使用这一问题。通过图片介绍了古时使用编钟演奏时的方式,还播放了一段湖北省博物馆用编钟演奏外国名曲《欢乐颂》的视频和楚商的音频,让在场的同学了解到了古今演奏乐器方式的不同。


  潘斌还介绍了孔子有关的音乐活动,如用礼乐来教化,教学生《诗经》时不是用读的而是用唱的等,又结合自身在背诗时将诗词唱成歌的经历,说明了“音乐和诗词关系紧密”。还倡议大家可以将要背的知识改变为歌曲,对于牢记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在介绍了古琴的历代沿革之后,潘斌为大家介绍了古琴的结构和相关知识,还一边演奏一边为大家讲解古琴三种音色的不同和古琴指法。最后,她提到:“华师女生众多,有学习古典音乐的良好环境。我一直有成立古琴社的想法,希望古琴能够被更多的学生喜欢。”


  来自高职的大二学生翟兆德说:“我曾经在磨山景区听过古琴演奏,现场效果非常好,让我印象深刻。所以这次专门来听这次讲座,让我对古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如果古琴社成立的话,希望自己有机会学习古琴。”
  

编辑:张倩虹


编辑: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华青访谈
恽代英采访团:奔跑在采访、支...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版权所有:共青团华中师范大学委员会 邮政编码:430079
 E-mail:ccnutw@qq.com  联系电话:027-67867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