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郭艺佳)12月12日晚,诗书礼乐大讲堂第三期于1201教室开讲,本次讲堂主题为“无声的诗,无图的画——中国书法”,主讲人王奕鹏为我校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曾获春晖史学奖学金和优秀毕业生称号,并于去年以专业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保送本校读研。当晚他身着汉服,以通俗易懂、幽默诙谐的语言引领同学们进入到书法艺术的殿堂。
王奕鹏以书法基本理论为引,具体讲述了书法的含义、分类、构成要素、执笔技巧、笔位及其作用。中国书法包括毛笔书法和硬笔书法两个系列,由章法、结构和线条构成,有提斗执笔法等四种执笔方式。书法的功能为阐述的重点:书法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既有益健康又可陶冶情操。王奕鹏鼓励在座同学勤练书法,在感受传统文化时,还可裨益身心。

从先秦两汉到明清,王奕鹏以时间为轴,介绍了不同朝代书法风格的特点及代表人物。在谈及魏晋精神之代表、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王羲之时,他将其个人轶事与书法作品相结合,以讲故事的形式展示了一代文人的形象,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书法艺术与周易哲学,儒道哲学,禅宗哲学等多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王奕鹏提到:“好毛笔要合乎‘圆、健、齐、尖’四个标准,号称四德,正如君子之‘仁、义、礼、智’四德。如作为儒家精神典范的颜真卿,我们从他的作品风格便能窥见其铁骨铮铮的性格。”
最后,王奕鹏针对当代书法的困境与出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书法行为艺术作为后现代的变种“行为书法”,与西方行为艺术同步,但在书法材料装置或书写过程中却借“书法”之名行“反书法”之实。要振兴当代书法,应鼓励匠人书法与学者书法。书法家既要有文人的妙悟与匠人的巧手,妙悟来自修养和灵性,巧手可得于模仿和苦练。学者书法所具有的独特个性、深长情味、别致意趣,使之成为一种更为特殊也更具性情的书法。
参加本次讲堂的尤悦同学表示:“王奕鹏学长以独特的方式,阐释了他对于书法的理解,让听众们收获颇丰。他所提到的一些新颖的观点,也给大家留下了更加广阔的思考空间。”
“无声之音,无形之相”,书法的奥妙无法用简单的文字来描述,唯有用心体味方得其中滋味。
编辑:张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