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科历史积淀较深,自新中国诞生以后,我校即成为中南地区马克思主义研究、宣传、教育的中心,政治教育系从1953年起即培养本科生,为高校输送了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方面的研究上都具有雄厚的基础。我校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学科是全国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就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受到全国高校的关注。高原教授曾担任第一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科评议组成员,张耀灿教授曾担任第四届国务院学位委员政冶学科评议组成员。我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作为先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起步相对较早,上世纪末开始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向的硕士研究生,2002年开始招收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方向的博士生。我校是全国首批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高校,是全国首批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点、博士点的单位,也是全国首批获得政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00年)、政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3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2006年)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7年)的单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国家级重点学科于2007年获得批准。
本学科有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分别是(1)马克思主义主义经典著作与基本原理研究。本研究方向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主义经典著作文本的解读,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及科学体系研究。本研究方向通过范畴研究和体系研究,丰富和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揭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构架、变革奥秘和理论创新。(3)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规律与方法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是本学科点极具特色的研究方向。本学科点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研究知识分子问题,曾连续三次获得国家级课题,已结项两个项目,其成果获较高社会评价,在推动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中起了带头作用。2008年中标获得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测评体系研究》。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原则、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同行中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本学科研究人员整齐,学术梯队合理,现有专业研究人员33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4人,讲师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有19人。在研究人员的年龄结构上形成老、中、青梯次配备,其中,61岁以上者1人(延聘),46-55岁之间的12人,36-45岁的13人,35岁以下的6人。
本学科点自2001年至2006年期间出版学术著作21部,发表学术论文213篇,已完成各级各类项目21项,在研项目58项、经费312.7万元,获奖12项,其中省部级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武汉市二等奖3项。
2007—2010年期间出版学术著作11部,发表学术论文264篇,已完成各级各类项目9项,在研36项、经费100余(项)万。获奖8项,其中省部级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武汉市二等奖1项。
本学科点2001年开始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向的博士研究生(2006年1月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开始招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博士研究生),已招生6届,共28人,已获博士学位的7人。本学科点在读硕士研究生32名,博士研究生26名。2007年重点学科获批以来,已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生76人,已获博士学位8人,在读博士生68人。
已获博士学位的10余人都已成为学有专长、治学严谨、勤奋务实的专业人才,他们均在本学科领域取得了一系列质量较高的学术成果,并成为各单位的学术骨干。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有:第一,夯实基础,形成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博士生培养体系;第二,拓宽视野,强调博大与专精相结合的治学精神,引导学生养成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第三,强调从问题研究入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指导对问题的研究和探索。所形成的学位论文,要求注重对经典著作的引用和深入解读,论述之中注重逻辑性和创新性。第四、要求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所引用的文献要有权威性,同时必须核对原著,一丝不苟。
近几年,本学科点举办了3次全国性学术会议,多次次参加了在全国各地召开的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学术研讨会,还参加澳大利亚、瑞典、韩国、美国等国的相关学术研讨会或在国外大学讲学。经常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本学科点进行访问与交流。本学科点同英国对外文化委员会、美国基督教高等教育联合董事会、日本东北大学、美国环太平洋教育基金会之间有一些国际交流合作项目。
(来源:研究生院 2011年4月13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