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疫情,我们被迫宅在家中已两三月有余,和外界交流的次数寥寥无几,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似乎习惯了每天规律的生活作息,不出门活动成了保护自己和保护社会最好的方式。时间一长,我们与同学、同事的接触甚少,习惯于躲在手机屏幕后用文字交流,各个地区陆续解封,我们从前的生活方式正在一点点被重启,社会交往也即将恢复常态。但这种恢复却似乎让许多小伙伴开始感到恐慌,似乎已经忘记了摘下口罩后该如何和对方打招呼,这种“社交恐惧”状态使我们感到迷茫……
(图片来自百度)
1.什么是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又称社交焦虑障碍,是恐惧症的一种亚型。社交恐惧症表现的是对公开场合进行社交的无理性的焦虑,它属于一种精神疾病。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在他人面前或一些正式公共的场合前有一种很明显而又持续性的害怕,恐惧自身的行为表现会出现难堪的状况。[1]中心症状围绕着害怕在小团体中被人审视,一旦发现别人注意自己就不自然,不敢抬头、不敢与人对视,甚至觉得无地自容,不敢在公共场合演讲,集会不敢坐在前面,故回避社交,在极端情形下可导致社会隔离。社交恐惧症的形成是以往所处的社会环境较为恶劣,与人交往受到的挫折居多,是挫折和创伤性体验的结果,表现为一种过分的社会境遇性恐惧。[2]
(图片来自微博)
2.社交恐惧症误区
解封在即,长时间的宅家生活可能也让我们对外界交往有些许不适应。当我们不习惯或不愿意进行一些社交活动的时候,常常会认为自己是“社恐患者”。实际上我们对于社交恐惧可能存在着一些误解。
①不想出门≠社交恐惧症
经历了这段过长的宅家时光,我们可能已经习惯了这种闲暇和独处,好像时光被静止。我们可能会认为,不想出门就是患有了社交恐惧症。实际上,不愿出门与人交往可能是社交恐惧症的表现之一,但并不一定会导致社交恐惧。首先,社交恐惧症强调的是对社交活动的焦虑和恐惧,是较为极端的消极情绪体验,而不是不出门这一行为表现。其次,宅在家也可以保证必要的社交活动,比如和家人的互动,通过网络与朋友的沟通等等。不出门可能只是限制了社交活动的形式和频率,并不一定会影响我们对社交活动的态度和看法。
②与陌生人交往时感到紧张≠社交恐惧症
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无数的人,有人是知己,有人是朋友,而有的人仅仅只是陌生人。与熟悉的人交往时,以往的经验让我们可以对对方的反应有一个基本预设,因此会有更高的掌控感,彼此的了解会让我们轻松自如。而面对陌生人时,我们对对方一无所知,因此会对交往的过程缺乏掌控感,可能会不自觉地去思考别人的眼光,去纠结对方会如何看待我们。因此,每讲一句话,我们的思考都会变多,也因此感到紧张。适度的紧张可以让我们的注意力更集中,在与陌生人交往时可以关注到更多的信息,甚至可以促进交往的过程。
③性格内向≠社交恐惧症
有人喜爱嘈杂与热闹,有人喜爱安静,先天因素和成长环境的不同造就了我们每个人性格上的差异。由于性格上的差异,每个人对社交的态度不同,选择与人交往的方式也不同。外向的人更喜欢广交朋友,无论是与熟人还是与陌生人交往都能够应对自如;而内向的人不需要过多的朋友,有三两知己足矣。性格虽然有种类之分,但没有好坏之分。外向的人从社交中获取能量,因此在社交活动中表现得精力充沛,而内向的人则在社交中消耗能量,过多的社交活动会让他们筋疲力尽。因此,内向的人可能会表现出的少言寡语,不善交际,但并没有达到恐惧社交的程度。
3.疫情过后,如何恢复社交技能
①和外界交流不间断
现代通讯技术的发达,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交流机会。各自宅在家中的我们,同样可以利用网络“停课不停学”,也可以安心在家办公,事实上,我们的生活还在平稳有序地前进。宅在家中的生活,可以不完全是千篇一律地吃饭、睡觉和看剧,时不时和朋友谈谈心,互相鼓励,交流近日的生活日常,诉说彼此的心事,煲一次电话粥或者开启一段视频,相信心情会有不一样的愉悦感。除此之外,维持正常的生活作息,利用网络和同事、上司开启会议,按时参加网课直播,都是我们与外界保持交流的好方法。
②善于倾听和倾诉
在与他人沟通的过程中,倾听能够感触到对方的表达意图,倾诉能够使我们向对方展示更加真实的自己,增加情感共鸣。学会运用倾听的技巧,例如倾听时注意看对方的眼神,不打断对方的话语,适当地提问,能够帮助我们拉近与对方的情感距离;学会运用倾诉的技巧,例如表达真实情感,讲话时表达中心思想,不让话语冗杂,不重复表达消极情感等等,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会和他人交往。
③不担心被拒绝
有时,我们不敢麻烦别人,从不提出请求,或者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不轻易提出自己的想法,是因为害怕被拒绝以后的尴尬场景,但答应或拒绝,都是交流中的人之常情,不必过分在意别人的眼光,也不需要过分地苛责自己,在与他人相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是恢复社交技能的第一步。
④放松心态,避免紧张感
有时收听新闻会让我们感到焦虑与揪心,有时看漫漫时光度过,却无法估量真正解封之日,我们会感到迷茫,当情绪的压力增大,恐惧感便会油然而生,使得我们一度认为自己产生了“社交恐惧症”。放纵心态,沉着冷静,不过度恐慌,不过分焦虑。宅在家中的人日子,我们要学会给自己找到轻松的体验感。例如日常锻炼不间歇、get新技能、打卡阅读书籍等等,当我们以放松的心态沉浸在一件事之中时,紧张感便会慢慢消失了。
有时,我们会因紧张和恐惧而怀疑自己是否产生了心理障碍,切忌不可盲目定性,保持好心态是身体健康的第一要义。如果真的觉得自己有难以解开的心结,抑或是过分的担忧和焦虑,也应当寻找到正规的心理咨询途径。疫情期间,华中师范大学给大家提供了免费的心理咨询(援助热线027-59427263),帮助大家疏散心结,正视自我。
抗击疫情就像是度过一个漫长的冬天,但没有一个春天是不会到来的,相信摘下口罩的那一天,我们都能够恢复原本的社交状态,对他人真诚并微笑地说一句:很高兴见到你。
参考文献:
[1]蔡静.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社交恐惧症的个案研究——基于认知行为理论的视角[J],大众文艺,2020,
[2] 曹中昌,唐秋美.社交恐怖症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5,22(3):143-146.
[3] 汪隽,樊嘉禄,凌艳.社交恐怖症研究综述[J], 中国校医,2008, 22(4) :473-475
作者:马祯 李苏 夏宇娟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审稿人:刘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