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吴文倩)为激发社区内中小学生对机器人编程的兴趣,提高其动手实践能力,丰富暑期生活。7月22日下午,华中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创客义教暨党史宣讲暑期实践队前往洪山区葛光青少年空间开展了第18天的机器人编程课活动。该实践活动由华中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三四三”机器人文化科技公司和华中师范大学机器人协会联合开展。本次课程由“三四三”公司朱海君担任主讲老师,实践队队员吴文倩、白雨欣、边雨璇担任助教。

课程伊始,主讲老师与实践队队员们将教具搬入课室,学生们都热切地与老师们打招呼。“他们的热情让我们对这节课充满期待。”队员白雨欣表示。参与课程的学生们大多是暑期家中无人照顾而被托管在社区的孩子,他们来自不同的年级,且大多数年龄较小。为了更好地提高课程效率及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协作能力,朱老师与助教按学生的年龄大小将大家分为十个小组。课程前半部分,朱老师先简单介绍了机器人和编程的含义:机器人是半自动或全自动工作的机器,而编程其实就是编写指令解决问题的过程。接着,朱老师展示了飞机大战、跳一跳等小游戏的代码,并通过提问互动选出几个学生上台来体验游戏。对于老师的提问互动,学生们都非常积极地参与,课堂氛围十分活跃。

在完成了机器人编程基础内容的介绍后,朱老师开始介绍今日课程的主要内容磁力片编程:每个小组分别按照图纸用磁力片拼搭出如单车、直升飞机等不同的机器人模型。在助教们将拼搭模型所需要的磁力片和图纸分发给各个小组后,学生们便立刻开始分工,并按照图纸进行磁力片的拼搭。当学生们遇到一些困难,如找不到正确的磁力片或拼接错误等,都会与组员认真商讨或举手向老师们寻求帮助。实践队员面对学生们出现的问题,都会上前一一解答,帮助并引导学生们解决问题。由于不同机器人模型拼搭的难度不一,许多较快拼完的小组的学生们也会去帮助其他未完成的小组。最终,所有小组都成功地完成了不同模型的拼搭。队员边雨璇表示:“我觉得今天每个小组都能顺利按时完成任务,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小组间及成员间的合作与互助。”

课程最后,朱老师将两台学生们拼的“小瓦力”机器人拿到讲台上,并请一些学生用遥控器来操控“小瓦力”进行“机器人大战”,大家积极参与。此次课程在学生的欢笑声中结束。老师们收拾好材料后,与学生们进行了合影留念,并与学生们相约下次课堂再见。一声声“谢谢老师”表达出孩子们的感谢,实践队队员都表示内心十分满足,期待着下一次课堂与学生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