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王嘉宁 张艺馨 罗亚欣)为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7月13日上午,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心火支教团郧阳队(以下简称“郧阳队”)在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茶店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开展以“小小黎侯虎”为主题的趣味绘画课程。本课程由郧阳队队员王嘉宁主讲。
王嘉宁以谜语为导入,引导学生得出谜底——“王”。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对“王”的含义进行了深入了解。在此基础上,王嘉宁引出本课的中心话题——“森林之王”。不同于学生日常经验中对于老虎威风凶猛的认识,王嘉宁向学生介绍了一种寄寓着祈福愿望的老虎——黎侯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王嘉宁立足山西黎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黎侯虎”,进行相关知识的重点讲解。她通过播放动画短片和知识问答相结合的方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掌握黎侯虎的起源及其被赋予的美好寓意,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对他们进行鼓励。
王嘉宁将一只黎侯虎布偶带到课堂,要求学生观察黎侯虎的造型特点。在学生讨论并得出结论后,她介绍了黎侯虎多种不同类型的眼睛、鼻子和花纹,向学生讲授黎侯虎的画法。根据黎侯虎的造型特点,学生选择心仪的花纹样式,借助彩笔等多种绘画工具创作出属于自己的“小小黎侯虎”。同时,王嘉宁耐心指导学生创作并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将绘制的黎侯虎裁剪下来,拼贴到作为背景的彩色卡纸上。结合黎侯虎的美好寓意,学生在黎侯虎旁写下自己的心愿。
课后,不少学生提及自身学习感受。一位学生表示,之前只知道凶猛的老虎,但是在老师的讲授下,认识了可爱的黎侯虎。同时,他也意识到黎侯虎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想要让更多的人认识并熟悉黎侯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和时代价值,以黎侯虎为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值得受到更多关注。在此次趣味绘画课程中,王嘉宁以黎侯虎为教学材料,重点讲授了黎侯虎的故事及特点。通过动手实践,学生在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同时,也增进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
审读人:杨灵珍 吴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