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院

曾成伟:AI赋物理创新之能 逐科研报国之梦

时间:2025-01-24 21:49    来源: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作者:李博扬 贾一翀    点击:
近日,华中师范大学2024年校内最高荣誉“校长奖”(学生)名单揭晓,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以下简称“物理学院”)2022级直博生曾成伟获此殊荣。与校长奖评选同时进行的是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校赛,曾成伟荣获学校就业赛道金奖,同时入围第二届全国职业规划大赛湖北省分赛决赛,目前正在备赛中。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成长故事,感受他在直博培养模式下的成长与收获。

  

  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李博扬 贾一翀)近日,华中师范大学2024年校内最高荣誉“校长奖”(学生)名单揭晓,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以下简称“物理学院”)2022级直博生曾成伟获此殊荣。与校长奖评选同时进行的是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校赛,曾成伟荣获学校就业赛道金奖,同时入围第二届全国职业规划大赛湖北省分赛决赛,目前正在备赛中。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成长故事,感受他在直博培养模式下的成长与收获。



  曾成伟,中共党员,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22级直博生,导师为教授赵蕴杰。本科阶段曾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博雅金桂奖学金、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专业组)一等奖、湖北省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等荣誉。截至2024年底,曾成伟累计发表SCI论文10篇,其中第一作者4篇,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一篇,2023年度热点文章1篇等,并获2024年度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获4次学术会议“最佳墙报奖”。



  2018年,曾成伟怀着对物理和数学的热爱,迈入了华中师范大学,开启了双学位专业的学习旅程。物理学院推出的直博培养模式通过课程优化和早期科研训练,帮助学生迅速积累科研经验,展现学术潜力,曾成伟正是在这一模式下脱颖而出。在大一上学期生物物理研究所的一次科研宣讲活动后,他对软凝聚态与生物物理这一新兴的交叉学科方向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利用物理模型与数学建模解决生物问题产生了浓厚的科研兴趣。在大二学年科研立项报名时,曾成伟坚定地选择了生物物理研究所,在老师的悉心引导下,他逐渐明确了自己的研究方向,正式走上了科学研究的探索道路。



  在学院与导师的支持下,大三和大四学年,曾成伟先后参加了由北京大学、西湖大学等名校举办的暑期学校,并选修了相关课程,进一步开阔了学术视野。这些经历让他对软凝聚态与生物物理领域的探索更加深入,也更加坚定了继续深造的决心。本科阶段,他以扎实的专业基础与突出的科研能力,获得了多所顶尖高校的推免资格,但他最终选择留在华师,继续在熟悉的团队中深耕学术,以“本硕博连读”的一体化培养模式,更加系统高效的提升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坚定地追求自己的学术梦想。



  正式进入直博阶段后,曾成伟的研究逐步深入。因为做研究没有答案,需要导师和学生一起不断去探索,他每周都会在组会上与导师赵蕴杰和实验室的伙伴们一起进行研究进展讨论,前沿文献调研,工作细节分析。同时曾成伟凭借学院提供的广阔前沿学习平台,努力抓住每一次“引进来,走出去”的机会,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大牛”的报告和讨论,拓宽视野并积累经验。



  他累计参与20余次全国学术会议,并入围第73届德国林岛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面试。他在这些学术前沿科研汇报中了解最新研究动态与顶尖技术,为自己的科研之路积累更多经验。在学院的支持和导师的指导下,曾成伟作为团队成员,首次利用人工智能和统计物理相结合的方法,解决了核酸-蛋白质复合物结构预测的难题,为软凝聚态物理的基础研究与相关的药物发现提供了新思路,为国家科研重大难题贡献出属于华师学子的力量!



  在华师学习的日子里,曾成伟始终将华师“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作为湖北省科普教育基地格致科普实践队的核心成员,他积极活跃在科学传播和社会服务活动中,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过200小时,两次指导本科生国家级科研立项,担任《普通物理》课程助教2年,用实践诠释着华师青年的能力与担当。



  科研探索,长路漫漫无尽涯;从初入华师到在科研道路上不断进步,曾成伟坚持用热爱书写自己的成长故事。相信在未来的科研征途中,他能继续秉持“求实创新,立德树人”的华师校训,以热爱为舵,扬帆前行,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勇攀高峰!


审读人:马英 刘瑾芮


编辑:李博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华大青年微信
华大青年b站

版权所有:共青团华中师范大学委员会 邮政编码:430079
 E-mail:ccnutw@qq.com  联系电话:027-67867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