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青年讯(通讯员 邱锐)“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下山林”……从古至今,中国人对于民生问题的思索从未停止。时光的脚步行至当代,恽代英青年讲师团成员、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2020级本科生吴津蝶讲述了自己的感受:“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节点,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夺取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正向着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阔步向前。我们应主动感受脱贫攻坚精神之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感受乡村振兴发展的美好图景。”

吴津蝶回忆起父亲的故事。她的父亲是一名乡村基层干部。回望脱贫攻坚来时路,父亲奔忙的身影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村里山路崎岖,雨后更是深一脚浅一脚泥泞难行,修通一条“扶贫路”迫在眉睫。秉持“要想富,先修路”的理念,父亲带着村干部家家户户讲解情况。遇到不理解、甚至以武力拒绝沟通的村民,他咬着牙告诉村干部:“再难也要做好工作,带村民把路修起来!”一次次的沟通、一次次的交涉,秉着啃硬骨头的精神,最终抢通了这条“扶贫路”。

村子完成脱贫后,父亲也没有丝毫放松,而是带领村民们一起加入新农村建设的队伍,通过当地的茶产业带动山村经济发展、走上了产业振兴的路子。“我们共产党员就是要在关键时刻冲锋在前,为了村民们能过上好日子,我们苦点累点也是值得的”,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父亲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实践中夜以继日的努力,让她看到了乡村发展的崭新命运轨迹,看到了党员干部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使命担当,也让她认识到,只有敢于啃硬骨头,勤于下真功夫,才能真正出实绩。

俗话说:“走进稻田才知道稻苗长得挺不挺,走进农家才知道村民过得好不好。”只有从象牙塔走向泥土地,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方能在基层实践的“大熔炉”里得到淬炼,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暑假期间,她与学院同学们一起深入湖北恩施鹤峰县开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活动,把党的创新理论送进学校、乡村、社区。村民们都说:“蛮接地气、很有共鸣,这样的宣讲我们爱听。”村民们的反应让她收获了成就感,也让她更加坚定以青春之火助力乡村振兴的决心。
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青年一代要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在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她希望各位同学植根乡村振兴、誓做有为青年,以涓滴之我助力乡村振兴的时代波涛,真正感受乡村广袤天地的勃勃生机和无限希望,用青春志向书写一份“不负人民”的乡村振兴答卷。
审读人:潘广炜 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