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青年讯 (通讯员 闫弈梦)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和帮助学生骨干在与现实结合的“大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7月9日至7月12日,华中师范大学学生社团指导中心薪火学生骨干研习团(以下简称“研习团”)于陕西南泥湾、梁家河、延安革命纪念馆等红色景点开展红色研习活动。
重温入团誓词,坚定理想信念。7月9日,研习团前往南泥湾参观学习。队员们在南泥湾党徽广场上面对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旗,重温入团誓词,坚定了队员们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坚定信念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同时,为发扬南泥湾精神,研习团在南泥湾进行微课录制。通过参观学习和深入挖掘南泥湾精神进行微课录制,队员们进一步学习了延安红色精神,弘扬了红色文化,大大提高了实践队成员的历史认知。

感悟发展历程,学习初心使命。7月10日上午,研习团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来到梁家河,队员们参观了习近平总书记带领群众在梁家河打出的第一口井、建立的第一个铁业社及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走进了习近平总书记曾住过的窑洞,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任职时期的奋斗故事,感悟“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真正与民同苦、为民分忧的担当。

踏寻红色足迹,追忆峥嵘历史。7月10日下午,研习团相继参观了延安革命纪念馆、杨家岭、枣园等红色基地。队员们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内随讲解员深入了解了刘志丹、谢子长等老一辈革命英雄及其先进事迹,深入地学习了“大生产运动”和延安整风运动,进一步理解了延安精神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内涵。在杨家岭革命旧址,队员们参观了毛泽东同志曾经会见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时坐过的小石桌、1942年建成而后召开中共七大的中央大礼堂。在枣园,队员们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精神及奋斗故事,分别参观了毛泽东同志旧居、朱德同志旧居、周恩来同志旧居、刘少奇同志旧居、任弼时同志旧居等。

华中师范大学学生社团指导中心薪火学生骨干研习团走进陕西延安,踏寻红色基地,通过参观学习的方式进一步深入了解峥嵘历史、学习并弘扬延安精神,增强了学生社团指导中心队伍建设;通过录制微课的方式以青年之声努力讲好中国故事,在实践中赓续红色基因。

为期五天的红色之旅很快就结束了,在这短短的五天中,我看到了许多,感受到了许多,也学到了许多。我看到了梁家河中习近平总书记当知青时候的窑洞,看着当初破旧的环境,我一方面为习近平总书记当初艰苦奋斗、不怕吃苦的精神所震撼,另一方面被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的变化深深震撼到了。我不由得发出感慨:日月换新颜!同时我认为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更应该艰苦奋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祖国的建设中,让自己的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魏子航
我感受到了陕北地区独特的风俗传统以及南泥湾人民在困境中奋起、在艰苦中发展的顽强精神,感受到了延安抗战时期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奋斗务实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真挚为民的高尚情怀。我不断反思自我,不断坚定信念,赓续红色血脉,将在未来前行的道路中将所见所闻转化为内在动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王菊
通过参观延安的红色基地,我进一步了解了祖国的峥嵘历史,同时深入领会了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需要赓续红色血脉,弘扬延安精神!同时,我也会不断提高自我政治素养,坚定理想信念,努力成为能够担当时代大任的时代新人,不负青春,不负时代,不负祖国!
——廖诗萁
此次陕西红色之旅,我被南泥湾开荒的故事深深震撼。老一辈革命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曾经贫瘠的烂泥湾变为了陕北的好江南。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我们年轻一代也要从南泥湾精神中汲取力量,锤炼过硬本领,做新时代的“垦荒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刘聪宇
在梁家河,我们参观了梁家河村史馆、知青旧居、知青井、沼气池、铁业社、缝纫社等。在这里,我了解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攻克“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和思想关”的勇气和毅力,看到了他坚韧不拔、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和坚强意志,看到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怀。这一趟陕北之行使我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想,身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都应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刻苦学习,成为有理想担当、有扎实本领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肖婷
审读人:胡余映 胡羽